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咬文嚼字》这下硌了牙 精选

已有 10110 次阅读 2014-8-22 07:47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咬文嚼字, 度量衡, 小石潭记, 卷石

博主按:《咬文嚼字》在如今还算一个有影响的杂志,这篇文章所涉及到的又是中学的课文。不少中小学教师都很相信《咬文嚼字》上的话,而且这次还是引用了很受人尊敬的周振甫先生的话,所以有必要写文章指出,以免误人子弟。

《咬文嚼字》这下硌了牙

——卷石不是大石头

2014年第8期《咬文嚼字》上有一篇题为《卷石正解》(作者成萌)的文章,对于中学课文《小石潭记》的注解提出了批评,文章很短,为了叙述的方便,先将全文抄录如下:

人教版《语文》(2008年版)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收录了柳宗元的名文《小石潭记》。其中“卷石底以出”一句,课文注释为:“石头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这是值得商榷的。
  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在《诗文浅说》(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4年出版)有个考证:“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称,‘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查中华书局本《柳宗元集》是据《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标点的,这个(本)子里对‘卷石’没有注,再查高步瀛《唐宋文举要》,对‘卷石’也没有注。因此,我把‘卷石底以出’解作‘潭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完全错了。原来这个‘卷石’的‘卷’读quán。‘卷石’本于《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注:‘卷犹区也。’《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注‘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原来‘区’是齐国的容量单位,一区等于一斗六升容量,卷石,指相当于一斗六升容量的大石头,所以可作为坻(水中高地)为屿(小岛)为岩(岩石)。在上本《(诗文)浅释》里注错了,特向读者道歉。”由此可见,“卷”即“区”,是齐国的计量单位,相当于一斗六升。“卷石”的真意是大约一斗六升分量的大石头。

该文除了第一小节和文章的最后两句话之外,全是引用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的话。《咬文嚼字》的编辑先生大概以为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所以就刊发了此文,而且特意放在了该杂志的“新浪博客”上,加以介绍。

但是,即使是引用著名学者的著作,在发表也应该仔细审查一下他的话是否真有道理。人年龄大了,有时难免会有计算不到的地方。

周先生认为柳宗元文中的“卷石”一词出自《中庸》,结论是“卷石,指相当于一斗六升容量的大石头”。是不是这样的“大石头”呢?

我们先看一下,一斗六升的石头到底有多大。这里需要说明一个常识,即古代的度量衡与近现代的有较大的差别。好在战国时期的量器现存实物颇多,根据实物测量,平均每升一般只有200毫升左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齐国右里升,其容量为187毫升。该馆的另一齐国升藏品,则相当于每升184.4毫升。这都是基于实物测量的结果。为容易计算,我们姑且定上述齐国升为190毫升。当时的一斗六升即16升,体积为190×16 = 3040毫升。转化为正方体,其边长为14.4厘米。

虽然说是“小石潭”,但是从“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样的意境看,自然不可能只是盆景般大小。在这种自然环境中,边长仅为14.4厘米的石头似乎很难算是“大石头”。

至于卷石是否大石头,我们再来看看《中庸》中关于“卷石”的那一段话是怎样说的: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我们用白话重复一下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天由一点点的小亮光组成(昭昭,小明),当“昭昭”多到无穷的时候,日月星辰都放在天上,万物都在它的覆盖之下。地由“一撮土”集聚而成,当集聚到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崇山峻岭也不嫌重,容纳江河湖海也不泄漏,万物都由它承载。山,由一卷石聚积起来,集聚到高大无比,草木生长,禽兽居住,宝藏储藏。水,由一勺聚积起来,到它浩瀚无涯,鼋、鼍、蛟、龙、鱼、鳖生长在里头,也有了各种名贵的水中珍宝

这里把天、地、山、水四者作排比,它们的“组分”分别是“昭昭(一点点的小亮光)”、“一撮土”、“卷石”、“一勺”水。这段话把极小与极大作对照。与“昭昭”、“一撮土”、“一勺水”相应的“卷石”,能够有多大?所以卷石强调的是其小。文人在应用的时候,自然不可能把卷石用作“大石头”。

《中庸》郑玄注:“此言天之高明本生昭昭,地之博厚本起撮土,山之廣大本起卷石,水之不測本由一勺。言天地山川積小致大,為至誠者亦如此乎。昭昭,猶耿耿小明也。振,猶收也。卷,猶區也。”这是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公认的权威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踦區,藏匿也”,段玉裁注:“此言委曲包蔽也。” 委曲包蔽在内,当然不可能大。若“区区”二字连用,更是言小。

还有人把卷解释为拳的假借,卷石解释为像拳头大小的石头的。

因此,不管怎样的解释,卷石都是小石头。即使按照周先生的解释,卷石也才是14.4厘米见方的小石块,而绝不是“大石头”。

看来,这回《咬文嚼字》真是咬到了一块石头,弄得不好,就把牙齿硌掉了。

随便多说一句,现在,人们都想发些文章,但是,对于中小学的课文,学生可能是会牢记一辈子的,所以,议论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切勿耶耶乎也。例如上述那位抄录了周先生文章的作者,自己总共说了五六句话,其中一句是:“卷石的真意是大约一斗六升分量的大石头。”连斗、升是容积(体积)而不是分量(重量)都没有弄清楚,就来咬文嚼字,那就不但会硌掉自己的牙齿,连读者的大牙都要掉了,不过不是硌掉的。

 

附:《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21330.html

上一篇:从国家的评比标准遇到流浪猫所想起的
下一篇:想起了五十年前的中秋节
收藏 IP: 112.231.178.*| 热度|

34 尤明庆 王进 任胜利 黄永焯 王晓峰 郭战胜 文克玲 侯沉 余皓 孙小银 秦斌杰 李土荣 马春旺 蒋永华 赵美娣 董全 葛兆斌 刘光银 曾泳春 张忆文 杨宁 朱伯靖 庄世宇 李天成 马德义 张强 冯珞 xubaiduo wolfganger nature2014 jiareng rfm2007 aliala n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