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和蓝的“命运转换”
青和蓝现在是两个描述颜色的字。但是,在古代和现代,这两个字在人们的生活中即在语言中的地位却大不相同。
凡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人都知道这句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是先秦学者荀子说的一句话,因其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课本而为人所共知。在这句话的九个字里,两个青字、两个蓝字,但是只要一个字是真正描述颜色的形容词,即第二个青字,其他三个都是名词。
蓝字的本义并不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草本植物的名称,所以它是草字头。古人种植蓝草,收割后浸泡,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后颜色变深,用以染衣。
青字的本义则是一种颜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青的篆字写法如下:
上面是一个“生”,底下是一个“丹”。许慎在这里用了五行理论来说明这个青字,且不管他说的是否合乎历史事实,这毕竟是古人的一个看法。在古人看来,青是东方的颜色,五行属木,木生火,南方属火,丹(红)是南方的颜色,能够“生丹”的就是木的颜色。古人所说的“木”并不是如今的木头,而是绿色的“树”,所以,青色就是现在的绿色。这是青字的本义。
青字表示颜色,作形容词可以与许多字结合形成新词,而蓝作为草的名称,其组词的能力便差了许多。这样,在古代作品中,青字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蓝字。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以蓝字开头的词只收了3个,而以青字开头的词有54个。以收录古汉语词汇为主要任务的《辞源》收录这两个字开头的词分别为21个和179个。由此可见蓝、青二字在古汉语中的地位,相差实在太大了。
青是树的颜色,从而也是几乎所有绿色植物的颜色。但是,很奇怪,在古文中,用来描述植物绿色的字还是以青为最多,用绿字的反而少。我没有做过统计,不过,在我的印象之中是这样。直至今日,对于过去传下来的现成词汇或传统说法,还是以青为多。例如,作为植物种类,我们说青草、青菜,并不说绿草、綠菜。前些年,春夏之交,旧的粮食要吃完了,新粮还没有下来,称青黄不接。如今,我们仍然把没有成熟的绿色西红柿、苹果称为青西红柿、青苹果。
青色是东方的颜色,五行属木,青就往往代表东方。青帝是传说中管理东方的上帝。天空的周天二十八星宿中东方的七星称为青龙。俗语说“不分青红皂白”,皂就是黑,这青红皂白,是东南北西四个方向的颜色,实际上就代表东南北西,也表示春夏冬秋。
青代表的季节是春,所以青与春便结合在一起。青年便用来表示人成长发育的年龄,青春则既表示春天,又表示青年。于是青便有了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含义。当然,青也表示还没有没有成熟,这些年我们经常见到“青涩”一词。
古人爱美,要把身边的衣、物染色。能够染色的东西无异乎两类,一类是矿物、一类是植物。矿物做颜料很好,做染料则不容易染上去,所以做染料的大多是植物。要把衣物染成绿色,染料来源毫无疑问是绿色植物,就如同现在我们用菠菜汁把面粉染成绿色做成绿色饺子一样。但是,用植物汁染衣物并不容易,要染得颜色深更难。越是难得到的东西当然就越贵重。所以,深绿色的就比浅绿色的更能得到人们的看重。后来,人们发现将蓝草浸出液加入石灰,并与空气接触,可以生成更深的青色物质用于染色,就把这种物质称为靛。靛的意思就是“定青”,把青色定下来。这种颜色比蓝草的颜色更深,所以说它是青于蓝。
但是,实际上,用今天的语言来说,这种颜色属于蓝色(blue),见下图(这是用现今方式制备的)。
如今被追捧到价值连城的瓷器有“青花瓷”,不过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还是“青边碗”,它们的色彩都是蓝色。
这样,从“青,取之于蓝”那时候起,“青”实际上已经占据了现在属于“蓝色”的领地,兼有了如今的“绿和蓝”。而一旦占据了蓝色,也就占据了天空。
让今人来说天空,自然称蓝天。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就称天为青天。庄子说,那鹏鸟要飞往南冥,“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苏轼要“把酒问青天”。直到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党,推翻封建帝制,其党旗仍然叫做“青天白日旗”。多少年来,连老百姓告状,都要对当官的口称“青天大老爷”。在这两千多年里,能够找到“蓝天”字样的,实在是寥寥无几。
与上天有关的是神仙。于是,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是青鸟;掌管霜雪的女神是青女;许多神仙的胯下坐骑是青鸾;道士们与上天沟通的渠道是青词。人们希望登天,希望乘“青云直上”。
古人也很睿智,他们看出来,天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黑乎乎的,深不可测,他们称之为玄。给小孩子的启蒙读物《千字文》的开篇第一句便是“天地玄黄”,天地玄黄就是天玄地黄,天是黑的,地是黄的,这是古人的宇宙观。这样,青天就是玄天。青色就有了另一种理解——玄色,也就是黑色。
如今戏曲舞台上被称为“青衣”的脚色,是早年穿着黑衣黑裙的女子。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是说泪水浸湿了自己穿着的黑色衣衫。晋代的大名士阮籍用青白眼看人,他看不上你就翻着白眼珠子瞪你,看好你就用黑色眼瞳看你,所以现在被人喜爱或看重称受到某人的青睐。水里的一种背部较黑的鱼称青鱼。如此等等。
这样,“青”就成了一个“超级大色”,它占据了绿、蓝、黑三个领域。
俗话说,物极必反,历史上任何事物到了超级大的时候,便快到它的反面了。
于是,当西方的绘画技艺、色彩等近现代概念传到中国,三原色理论占据中国大地的时候,青这个超级大色的末日便到了。
所谓美术绘画三原色,便是红(Red),黄(Yellow),蓝(Blue)。绘画的调色,必须有确定的定义,不可以存在那种容易产生二义性甚至三义性的词汇。这样,蓝盈盈、绿差(ci)差、黑黢黢的“青”就没有了存在的空间。在对初级小学的小学生(以及后来对幼稚园小朋友)的教育中,便确定了如红、黄、蓝、绿、黑、白这样的概念。那里没有了青的位置。几代人以后,青便只是残存着古人传给我们的词语之中。当我们拿一张画有各色图案的纸张让人分辨颜色时,人们看着那蓝天一样的颜色,百分之百的回答,那是“蓝色”,除非他是色盲。当这些人写文章时,他们只会写上“蔚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大海”之类的。当然,青作为一种颜色,仍然存在于专业人士的概念中,不过,这个“青”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具有绿、蓝、和黑多义性的字,而是一种确定的色彩了。
这百十来年以来,蓝作为一个基本的“原色”已经在中国人的心中牢牢地确定了它的位置。像晴天这样的颜色就应当称为蓝,人们都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这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了,
一百多年来,西风东渐,已经使我们的思想、意识、文化、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很多变化已经大到我们不知道这是西方影响的结果,青与蓝“命运”的转换就是一个例子。
本文图片取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