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山东大学的研究生,但主要的研究生课程是在长春学的。我参加了在吉林大学举办的量子化学研究生班和进修班的学习。这个量子化学研究生班和进修班,无论是参加人员的数量之多、时间之长、课程设置之全、教师水平之高、教学之认真、学生(学员)学习之刻苦、后勤保障之负责等等,恐怕都是空前绝后的。
1978年,教育部批准吉林大学联合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6所学校举办量子化学研究生班和进修班。时间为1978年10月到1980年1月,参加学习的有上述学校的量子化学专业研究生和全国各高校教师、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二百多人,两个班在一起上课,分别管理。
设置的课程主要有:
唐敖庆:《量子力学》;
唐敖庆:《量子化学》;
孙家锺:《代数与群论》;
江元生:《数学物理方法》;
戴树珊:《配位场理论》;
赵成大:《统计力学》;
江元生:《图论》;
邓从豪:《分子反应动力学》;
鄢国森:《分子振动》;
吉林大学物理系教师(抱歉,忘记姓名了):《分析力学和电动力学基础》;
当然,研究生班的课程还少不了的英语和政治。
我们的研究生班共有30人,分别来自前面所说的那些学校和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北师大研究生未参加)。近1/4是文化革命前的大学毕业生,其中有5位是文化革命前的研究生,文化革命打断了研究生学习,恢复研究生制度后重新考上研究生的,他们是班上的老大哥;1/4多点是文化革命中推荐上大学或更年轻的由自学而直接考上研究生的,他们年轻而有朝气;人数最多的是所谓老五届,即66-70届的大学生,文化革命开始时,他们是在校大学生。班上最年长的快40岁了,最年轻的只有二十二、三。
进修班的人员众多,年龄最大的近五十了,最小的才二十出头,大多数是四十岁左右的。
上课的教室主要在吉大白楼的阶梯教室,人总是满满的。根据约定,前面正中间那三十个位置是留给我们研究生班的。进修班的老大哥很照顾我们研究生。
在所有这些课程中,印象最为深刻、受益也最大的是唐敖庆老师讲授的《量子力学》和《量子化学》。我这一辈子受教的老师或听过的讲学者或报告者数以百计,在这些老师中,唐老师的讲课水平毫无疑问是最高的。
对数学水平不高的化学专业出身的人讲量子力学,是一个困难的工作。而且进修班和研究生班中,人员素质、原有水平不齐,但是,唐老师的讲课既能够使初学者听懂,又能够使基础较好者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首先,他的理论水平高,对科学问题理解深刻,在教授量子力学时,他敢于用Dirac的《量子力学原理》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之一。据说,Dirac讲课是不管听课者听得懂听不懂的,他的《量子力学原理》十分简约,对于许多人都是天书一般。但是,由于起点高,听过了唐老师的量子力学,你自己再去看其他量子力学教科书就不会有多大的困难。
其次,唐老师的表达能力特别好。他知道如何用一般人容易听懂的语言和方式来讲述,这就是所谓深入而浅出。他的带有浓重宜兴口音的普通话,吐字慢而清楚,抑扬顿挫,一字不多,一字不少,每一个字都给人深刻的印象。他的板书大而清楚,一笔一划,一丝不苟。数学推导严密而清晰,必要时补充讲述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在关键之处特别加以说明,在讲述中强调对数学式子对应的物理意义,紧要之处重复强调。他的眼睛虽然在厚厚的镜片后面,但是,给人的印象是他始终在与你交流。他教学的内容都是他自己精选、组织的,讲课时完全不看讲稿,不但数学推导丝丝入扣,就连小数点后面四、五位有效数字的计算结果都记得清清楚楚。在一年的课程中,掏出一张薄薄的纸片看一眼的次数总共不过两三次而已。如果把他的讲话完全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基本上没有多余的字句。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讲课时中气十足,在二百来人的大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上都能清清楚楚听得到他的声音。每周两次课,每次差不多要讲三个学时,中间只休息一小会,所以量子力学、量子化学这两门课的实际讲课学时,估计都在100学时左右。须知,当时唐老师已经六十四、五岁的年纪,每次课讲完,无论春夏秋冬,三个小时下来,他那件作为上课“工作服”的中式罩衣的衣领和与衣领邻近的一圈都会被汗水浸透。他的湿透的衣领,表现了他作为中科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吉林大学校长、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对于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极端的热忱。我记得,在研究生班、进修班的结业典礼上,我代表非吉大研究生发言,当我提到唐老师湿透的衣领时,全场长时间的鼓掌,对最尊敬的唐老师表示发自每一个人心中的深深的感谢。
唐老师还多次与我们研究生座谈,他不但解答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介绍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临近研究生班结业的一次座谈中,他嘱咐我们,在完成学习之后,要不断地看文献、不断地做研究,一旦有了较长时间的中断,再想做就困难了。他说,解放初从国外回来的学者,后来有的研究工作多,有的就没有什么成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人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再想做就困难了。他的这些嘱咐,我一辈子都牢记在心。
唐老师培育了从我的导师邓从豪老师开始的一代又一代我国理论化学工作者。在我研究生毕业三十年的时候,我更加深切地怀念这位理论化学的大师。
(未完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