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杂说“文理工医农”(5)农 精选

已有 3728 次阅读 2024-7-29 07:33 |个人分类:科学与生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杂说“文理工医农”(5)农

本文所说的农学是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引发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0个一级学科即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草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由此涉及到的“农业”也是指广义的农业即与上述学科相关的那些产业。粗略地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农林牧渔等业。

自古以来,农业就与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依仗农业生产。

早期的人类大概是以采集可食用植物和猎取动物为生的。可以想象,那是有一顿没一顿,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后来有了种植业和养殖业,食物就有了比较可靠的来源。到了有确切文字记录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业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在没有战争的日子里,人们也有了比较安定的生活。

孟子所说的下面这段话,大概可以算是古人想要生活的理想情况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应当说,现在看来,孟子这段话并不是高的要求,它只是要求一般人不饿着,老年人不冻着,高龄老人有肉吃罢了。

如果风调雨顺,没有战争等人间的灾难,古代人口不多,似乎实现孟子所说的目标是并不算难。但是实际上还是很难做到,因为水旱灾害、人间疾病、战火四起,都会使得古人民不聊生、家破人亡。

实际上,我国古人以粟米为主食,后来的小麦、稻米,产量都不算高。一旦气候变化,有了大的自然灾害,就难以养活众多的人口。于是就盗贼横行,如果官府横征暴敛,就会逼民造反,或者军阀混战,或者外族入侵,人口数量就会迅速减少。

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时代,人口已经达到六千万,在往后的一千多年里,人口在不到一千万到几千万之间多次减减增增,到了十四世纪末的明代,人口增加到了六千万。到了十八世纪初,才突破了一亿大关。虽然古代人口多统计数字很不精确,但是大致的趋势还是差不多的。

一般认为,明代后期开始的人口增加,就与甘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关。于是从清康熙年间开始,人口数量增加,直至清代后期鸦片战争前(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达到近四亿人口。

应当说,几千年来,我国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一直并不好,能够苟且地活下去,就是上上大吉了。我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就是粮食。粮食中的淀粉是生存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而粮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则是身体结构材料的主要来源。而草类(蔬菜)则辅助性地供应着一些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还是维生素、纤维素、钾离子等无机物的重要来源。一般人只有很少一点动物性食物的摄入。

其实,过去的其他国家老百姓生活也不是很好,能够有粮食吃就不错了。

要使得农作物产量提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肥料。土地肥沃,农作物产量就高,能够使土地肥沃的东西就是肥料。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施肥,他们知道人和动物的粪便是肥料,植物腐烂了也可以做肥料。

农作物生长为什么需要肥料?农作物生长靠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这是一个需要能量的反应,能量由阳光提供。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氮元素以组成蛋白质,需要磷元素以组成磷脂构成细胞、DNA等,需要钾元素以完成植物细胞内外的液体平衡。这些氮磷钾一般都需要在土壤中来。植物生长吸收了土壤中的氮磷钾,土壤中就少了,人们把腐烂的植物回置到土壤中,土壤中的氮磷钾就能够恢复一些。

但是,并不是土地生长出来的所有植物都能够回到土壤中去的。动物和人吃了农作物,长在身体上的是蛋白质,并不能完全回到土壤中,很大一部分蛋白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变成了氨气进入了空气中,分解为氮气。虽然自然界会经由雷雨把空气中的氮元素经硝酸盐回到土壤中,附生在一些植物上的细菌如根瘤菌也能够有固氮作用。在人类极稀少,农作物不多时,如果都能够很好地这样施肥,氮磷钾等元素是可以取得平衡的。

但是,当人类从土壤中取得的农作物数量很多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就难以得到平衡了。农作物产量就难以大幅度增加,这是约束人类人口增加到重要因素。

20世纪初,人类学会了把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氨的方法。合成氨是人工固氮的里程碑,是化学合成肥料的“开山祖”。从此,以氮肥为代表的化学肥料(简称化肥)登上了历史舞台。有了化肥,人们的粮食和其他农作物产量就可以有突飞猛进的增加。1961年世界小麦、大米和玉米的产量之和约7.4亿吨,到2018年增长到26.6亿吨,是1961年的3.6倍。

百年来,世界人口增加空前加快。1930年,全世界人口约20亿,1960年为30亿,到1999年就增长到60亿,现在差不多有80亿。这与化肥施用引起的世界粮食产量大增有直接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生活在中国的老百姓无不感到在“吃”的问题上的巨大进步。这些进步都与农业科技有关。

70年代我曾经在辽宁省工作,那时候那里城市肉类供应量一般情况下是每人每月半斤或一斤肉,半斤或一斤鱼,半斤或一斤鸡蛋,过年时多一些。计算得多些,一年的肉类(包括鱼)供应量最多最多也就三十斤(15公斤),鸡蛋8公斤。因为那里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城市,基本的供应可以还是得到保证的。

到了2019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平均肉类(包括哺乳动物肉、禽肉和鱼类)消费量为每人每年51.3公斤。消费最多的十个省市是:广东93.2;海南81.3;上海69.3;广西86;浙江66.1;福建66.1;重庆62.9;四川62.0;湖南58.8;江苏57.3(单位均为公斤)。辽宁省为46.7公斤。

另外,2022年全国蛋类消费平均每人每年13.3公斤。消费最多的10个省市是:山东21.8;河北20.8;天津20.1;河南20.0;辽宁17.9;山西16.9;黑龙江16.5;北京16.2;江苏14.4;吉林14.4(单位公斤)。

这么多肉类和蛋类的消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了大的现代化养殖场。饲养的畜类和禽类的品种得到了不断更新,料肉比(增加一公斤肉需要的饲料量)大大减少。也就是说,这是养殖业科技进步的结果。

我们的蔬菜水果产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了。过去,黄河流域及东北、西北地区每年的大半年时间是没有新鲜蔬菜的,一到九十月份,家家户户忙于冬储大白菜、萝卜、土豆等,东北地区还要ji上一大缸酸菜。往往要到来年五月份才开始有新的蔬菜上市。

现在,我国各地每天都有新鲜蔬菜供应,很多蔬菜似乎都没有应季一说了。这一方面与塑料大棚温室的普及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蔬菜水果的保鲜、冷藏以及冷链运输密切相关。无论是塑料温室还是保鲜、冷藏、冷链运输,其中都有大量的科技含量。

如今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大大增加,与食品营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分不开的。肉类蛋类消费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我们的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大大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消费,增加了各种维生素的摄入,所有这些,都使得人们对于疾病的抵抗力大大增强。

虽然我们吃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好上不知多少倍,但是很多人对于使我们得以吃上这么多而好的食品的方法,或者说对于这些农业科技嗤之以鼻。

我们有这么丰富的粮食(有这么多肉蛋奶,也是基于大量饲料粮之上的),但是许多人却希望不要化肥,不要农药(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我小时候是没有化肥、农药的,可是国家产不出那么多粮食、肉类和其他食品。那种希望往肚子里填进去任何可以吃的东西的欲望,大概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很难体会的。如果真的没有了化肥、农药,这世界上不知会产生多少人间悲剧。

我们的蔬菜水果需要冷藏,需要冷链运输,在冷藏和冷链运输之前,食品是需要预冷却的,最便宜和快速的方法就是“过水”。可是,很多人在看到蔬菜水果过水冷却的视频,总是大骂该死的农民、该死的商家。有科学工作者给他们解释,他们更是使劲恶毒地咒骂那些向他们解释的专家。而没有这些食品科技,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得到这些好吃而有营养的食品。

我和我老伴在吃饭的时候,常常回忆起我们经历过的岁月,我们感谢农学家、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如今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琳琅满目的优质食品,使得我们的身体还健康,还能够有这样好的胃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444189.html

上一篇:杂说“文理工医农”(4)医
下一篇:小孩的取名与大学的改名
收藏 IP: 39.71.136.*| 热度|

19 尤明庆 王安良 刘进平 郑永军 武夷山 姚小鸥 崔锦华 曾杰 王成玉 钟炳 张晓良 王涛 孙南屏 苏德辰 周忠浩 冯圣中 崔宗杰 刘浔江 项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