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月、猎物、蜡烛以及腊八粥
我们每年要过两个“新年”,公历元旦,大家说新年快乐,到了农历大年初一,又要说新年快乐。年年如此,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如今,元旦过去了半个多月,时间也到了腊月,今日已经腊八。
腊月就是农历十二月,腊八就是腊月初八。南方人乘腊月寒冷,把肉腌制、晾干、烘烤以长期保存,称为腊肉。
为什么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呢?因为古人在将近年末要举行一个祭祀活动,“总祭百神”。古人多神,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湖海、禽兽鳞虫、草木菌苔,莫不有神。到了年终,把这些神祇全都请来,好酒好肉招待一顿,这就是“腊祭”,简称腊。
为什么称腊?因为用来祭祀的肉,都是打猎得到的猎物。东汉大学者郑玄说:“腊谓以田猎所得禽祭也”。另一位东汉学者应劭也说“腊者,猎也。”腊和猎两个字在汉代的读音还是一样的。在如今许多南方方言中也读一样的音。
腊和猎都是简化字,它们的繁体字是臘和獵,两个字右边都是巤。巤(如今读音lie4),意思是哺乳动物的头和颈部的长长的毛发。这是一个象形和会意的字,分上中下三部分。中间部分是囟,表示头颅,上面的部分是长在头顶的头发,底下部分是颈部的长毛。野生哺乳动物,多有这样的毛发。
冬天农事已完,人们打猎。用猎物祭祀百神,感谢它们的保佑。当然,归根结底还是自己享用。
在上古,这是各国君主必须要做的大事情。《左传》上记载了晋国“假途灭虢”的故事。晋国以宝马和玉璧贿赂虞国,要借道虞国伐灭虢国。虞国大臣宫之奇上谏虞君,表示反对,说“唇亡齿寒”,可是虞君不听。于是,宫之奇带着他的家族离开虞国,他说:“虞不腊矣(虞国不会有年终的腊祭了)”。事实证实了宫之奇的预言。
年终的祭祀称腊,祭祀的那天称为腊日。年终的那个月即十二月就称为腊月。
汉代的腊日,在冬至以后的第三个戌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到了南北朝时期,腊日就固定在腊月初八。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应当注意的是,在古代文献中,另外还有一个腊字。这不是臘的简化字,而是本来就有的字,其读音为xi1,意思是干肉。《易经·噬卦》:“噬腊肉”,就是咬吃干肉。腊字作动词用就是做干肉,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是说把蛇做成干蛇肉作药用。《庄子·外物》:“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是说任公子钓到这条大鱼,把它切开晒成鱼干。
其实,这个腊字就是昔字。它的篆字上部是并排的两个仌即肉字的内部,表示两块肉,下部是日。肉在晒太阳,就是晒干肉的意思,这就是“昔”字的本义。它的籀文是在昔字底下再加一个“肉”(月)。
晒肉干至少要过一天,所以昔就引申为昨天,《庄子》中有“今日适越而昔至”(今天动身去越国昨天就到了)的句子。由“昨天”又引申为“过去”。后世人们用得多的是最后的引申义。这样,昔字的意思主要作引申义“昨天”和“过去”了,而它的本义(干肉)就用楷化的籀文来表示,写成了腊。
所以,古书上的腊是干肉的意思,并不是今天的腊(臘的简化字)。
这种由于简化字造成的古今字容易混淆的情况有不少,与腊相关的还有一个蜡字。
蜡字现在的人都认识,蜡烛、蜡像、蜡纸、石蜡、蜂蜡等等都是常用字词。这是蠟的简化字。
蜡(蠟)是对某些有机化合物的称呼。植物、动物分泌在它们的表面,通常是为了防止水分的损失。古人最早从虫体取得蜡,所以用虫字旁。
蜡为什么能够防水?一般蜡的化学成分都是酯。羧酸与醇生成酯。一般的蜡是有二三十个碳原子的羧酸与十几个到三十几个碳原子的醇生成的酯。这样,这些酯的绝大多数组分都是亲油而疏水的烃基。许多植物在叶片和果实的表面,分泌蜡质,很好地锁住了水分。很多昆虫的表面也有蜡质。也因为蜡的主要组分都是烃基,所以它们有很高的燃烧值,人们把它做成蜡烛。近代以来,人们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二三十个碳原子的烷烃,与虫蜡、叶蜡性质相似,称为石蜡。石蜡来源更丰富,成本更低廉,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写起来很麻烦的蠟字简化为蜡。但是,实际上本来就有一个蜡字,音zha4,是古代年终有关农业的一种祭祀。
《礼记·郊特性》:“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蜡八,就是祭祀对象为八种神祗。伊耆氏,汉代郑玄笼统地认为是“古天子号也。”唐代的孔颖达认为就是神农氏,比他年长的陆德明则认为是帝尧。
南朝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昔伊耆始蜡,以祭八神。”
这八种神祗,从古代的农神,到田埂、水沟,一直到吃野猪的老虎或吃田鼠的野猫,凡有益于农业生产的神祗,都请来接受祭祀,以示天子“仁之至、义之尽也。”这也表示了我国古代对农业生产的特别重视。
由于蜡祭的祭祀对象广泛,与腊(臘)祭有相似之处。大概帝王们也嫌麻烦,到了秦汉时代,腊祭与蜡祭便合而为一了。到了南北朝时期,祭祀的时间便固定在了十二月初八。
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原,并迅速普及。既然腊祭的对象是天地万物各种神祗,西方的圣人释迦牟尼一起被受到祭祀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但是,佛教毕竟是成熟的宗教,比中国原来的原始信仰强大得多。
据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此时遇见一牧女送他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终于成道。佛教徒称此日为成道节,以乳糜供佛。
中国的佛教徒以祭祀佛屠的腊月初八为其成道日。乳糜并不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于是把供佛的乳糜改为用米和果物煮成的粥。这就是所谓腊八粥。任何宗教要想在中国扎下根,就要作一定的变化以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中国特色,才能够传得下去。
腊月初八,各寺庙不但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也向广大信众或百姓施粥,这一方面是散福,一方面是积功德。所以,每到腊八,各佛寺都非常热闹,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人们纷纷前去吃腊八粥,以分得一些福分。
中国的腊祭是统治者的事情,而吃腊八粥却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腊祭越来越不被重视,到明清时代,腊祭消亡了,而吃腊八粥越来越兴旺。腊八就也就为腊八粥所垄断。
以巤为音符的臘、獵、蠟三个字分别简化为腊、猎、蜡,可是,还有一些以巤为音符的字并没有简化,有几个字如今也还常用。如
邋,只用于词邋遢(音la1ta1),即不干净、肮脏。有时候口语中说邋里邋遢。南北方都还用这个词。
镴,音la4,铅和锡的合金。铅和锡都是低熔点低硬度的金属,其合金熔点更低,硬度也不大,过去常用以焊接金属或铸造器物。《西厢记》中有“银样镴枪头”一语,形容中看不中用。《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林说贾是“银样镴枪头”,这个词语就更为今人所知。
躐,音lie4,践踏、超越的意思。常用的词是“躐等”,超越等级,不按次序办。《礼记·学记》中就有“学不躐等”的话,是说学习要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以逾越必要的学习阶段。
过去巤是入声字,以巤为音旁的字也都读入声,现在普通话中有的成了平声,多数成了去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