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有耻还是无耻 精选

已有 7965 次阅读 2023-10-22 08:35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有耻还是无耻

在人们的心目中,耻可不是一个好字眼。耻辱、羞耻、可耻等词似乎都令人不愉快。

耻字的意思是羞愧、羞辱。它原来的写法是恥。《说文解字》:“恥,辱也。从心耳声。”又说:“辱,恥也。”这样,恥和辱两个字是互注的。明代吴元满《六书总要》认为:“这是一个会意字。是听到自己的过错,感到很惭愧的意思。人心里惭愧,就耳热面赤,就是这个道理(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义。凡人心惭,則耳热面赤,是其验也)。”我看他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过去认为耻是俗字,现在转正了,恥反成了异体字。这个字真是没有必要弄得这样,因为恥毕竟是一个与心理有关的字,耻比起恥来又没有简化。不过,既然改了,也没有办法,只有服从规矩,还是写耻。

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是系东西的大粗绳子。本义是把车子上的顶伞拉住的绳子。古代马车牛车上面的顶伞都要有绳子拉住才能够立住,就像用绳子拉住帐篷一样。一个国家也要用四个“绳子”拉住才能够立得住,这四根绳子就是礼、义、廉、耻。你看古人把“耻”提到这样重要的高度。

传统的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当去其糟泊,取其精华。

耻是一种人人都有的心理感受。对于什么行为能够引起耻的感受,以及感到耻后应当怎样去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但是,无论古今中外,总有一些行为是被全体人们认为是不好的,被大家所厌恶的,如杀人放火、坑蒙拐骗、欺负弱小、虐待老人如此等等。做了违法乱纪或不道德的事情,一般人都会有耻辱感。如果没有,那就是无耻。

有耻,就是说做人要有底线。提倡有耻,就是告诉人们,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每一个人都要给自己的行为定下一个“负面清单”。

比如,当干部的,一定要遵守国家的各项规定,不能因为自己大权在握就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

对于知识分子,例如学校的教师,要认真教学,平等对待学生,严格遵守教师的各项规范。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所谓学术不端,虽然可以列出来许多条,实际上其根本都是弄虚作假。

虽然社会对于其各种成员的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但总有一些人由于为了自己的不当利益,罔视这些规范,而且心安理得。这样的人,就是无耻。

我们的先人,是很重视是否有这种耻辱感也就是“耻辱之心”的。

《论语·子路》中记载,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算得上一个“士”。孔子与他有这样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把士分成几等,第一等就是“行己有耻”。也就是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这样的人能够为国家做事,不辱君命,才可以称得士。第二等的是称孝称弟(悌)的人。第三等是信守诺言不知权变而地位比较低下的人。孔子的标准还是比较高的,那时执政的人,他认为不值一提。在这里,可见孔子对于“有耻”的高度重视。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

他又说:“耻之於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也就是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而言太重要了,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是不会重视这个羞耻之心的。

孟子所说的“机变之巧”,就是明知这是不应当做的,但是自以为这样做得很巧妙,别人不会发现,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得到原来得不到的利益。这就是无耻。

有的干部贪污腐化,自以为很隐蔽,或者权势蔽天,以为没有人敢于与他作斗争,这样的人就是无耻。

大坏人也不是一开始就大坏的。一开始可能是小坏,做了坏事没有被发现,又毫无羞耻之心,还自以为得计,就一步步走向大坏。

古人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做错了事情,如果有羞耻之心,能够认识到错,幡然醒悟,改正错误,就不至于继续向下滑去,这就是“善莫大焉”。如果无羞耻之心,而有投机之意,那就如孔子所说的“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我们现在有的学生,考试作弊,得了高分,洋洋得意。没有作弊的学生感到吃亏,于是也去作弊。也就是作弊之后,大家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风气就坏了,人心也慢慢坏了。做了教师,仍然投机取巧,做了干部,更加违法乱纪。小的无耻,如果不加检讨,不去改过,发展到大的无耻,最后到无耻之尤,这就很难救助了。

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也是有层次的。最低一个层次是不能违法,往上是各个层次的道德。

古人也有这样看问题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有人认为,这是孔子否定前者而一定要用后者。其实未必,这是两个层次的治理之道。我们现在实际上也是这样分层次的治理和教育的。

在道德教育方面也应当是分层次的,这一点我们做得还不够好。私德、公德,就是两个层次。公民教育,政治教育,又是两个层次。在这些问题的教育上,循序渐进,重在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如今还是口号喊的多,实际效果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在身教上。领导要以身作则,教师也要为学生做榜样,都要有耻辱之心。有耻,才能够不做不应当做的事情,有耻,才能够改正错误,不断上进。

耻是耻辱的意思,既然有人无耻,被揭露以后,应当给他一点耻辱才是。这样他才能记得,吸取教训,不再无耻。

但是,现在往往由于利益相连,不能给无耻者以耻辱。例如,有的学术不端者,弄虚作假者,假冒学位者,作弊抄袭者,被揭露出来以后,由于他们的这些无耻的作为似乎并没有给单位带来损失反而在还很多方面还带来利益,所以这些单位并没有给这些无耻者以耻辱,只是浮皮潦草地应付过去,这就很糟糕了。这也是一些弄虚作假的无耻之事难以绝迹的原因之一。

从这正反这个意义上,也就可以理解古人为什么要说的耻是国之四维之一了。

耻是一个常用字,在我们平时写文章时,也有时候会用错一些词语。

比如成语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人学习为耻。这里说的是下问,也就是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比如,长辈向小辈学,上级向下级学,而不能反过来用。虽然现在我们讲究人人平等,但是实际用这个词的时候还一定是用在上问下的情况,不能倒过来。平辈也不行,即同学之间,同事之间,也不行。我见过有的学生说自己常常问老师问题,是不耻下问,那就完全用错词了。

另外,也要把不耻与不齿分清楚。

不耻是不以……为耻。如上面所说的不耻下问。

又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信陵君之接巖穴隐者,不耻下交”。

再如:成语不耻最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比赛中虽然因某种原因而落后,但并不因此而感到可耻,仍然坚持完成比赛。比喻凡事要坚持到底,才可能达到目的。

而不齿的本义是没有资格与他人序齿,表示没有资格与正常人并列。齿在这里的意思是序齿,就是比年龄。但是后来往往引申为不愿意提到,表示极端鄙视。

如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艺苑朝华》四本虽然……为艺术名家所不齿,却颇引起了青年学徒的注意。”

人要有耻辱之心,无耻之徒将不齿于人民大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406769.html

上一篇:杂说南京与苏州(2)光荣和苦难
下一篇:我与汉语拼音
收藏 IP: 124.133.100.*| 热度|

18 王涛 周忠浩 王从彦 崔锦华 尤明庆 刘进平 武夷山 陆仲绩 黄永义 张永刚 汪凯 晏成和 杨正瓴 张晓良 郑永军 王成玉 王大元 徐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