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说上海和苏州(2)上海的崛起
上海自从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立县以后,其经济一直在逐步发展之中。
由于棉花的大规模种植和棉纺织机械的改进(黄道婆为代表),棉纺织业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这也使得上海的港口日益繁忙。三角洲水系的治理,使得黄浦江成了最繁忙的水道。
而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上海的发展突飞猛进,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从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普通小县城,一下子成了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这是与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有关的。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大致有三个因素。
首先,是漕运由京杭大运河河运改海运。
元明清三代,国家的政治中心是北京,军队也主要布置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则在江南。皇室奢侈生活的需求、京城大量官吏的供应以及军队巨量的军粮军需,都需要从江南把粮食以及各种吃的穿的用的物品经由大运河运到北京。
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明代一般的规模约400万石。征运漕粮的有南直隶(即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广、河南和山东六省。其中浙江:63万石,江西:57万石,南直隶:180万石,这三个省占了漕粮3/4。而南直隶中,仅苏州一个府就达70万石,占全国全部槽粮的17.5%。
清代漕粮总数与明代相似,也有400万石。实行官收官运,每船十一二人,每船载量不得超过500石,这样就需要8000多条船,军人和船夫共十万之众。
但是,由于河道堰塞,运输困难,常常需要水陆分运,成本增加。终于决定经由海路运输,道光五年(1825年)于上海设立海运总局,天津设收兑局。次年正月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与太仓四府一州漕粮共163万多石载运北上。漕船从黄浦江出发,经吴淞口东向大海,海运节约了大量的运输成本。
后来,由于黄河改道,运河淤塞,大运河漕运全部改为海运。这样,上海的水运中心地位就凸现出来。而原来依靠运河繁荣起来的城市如扬州、淮安、济宁、临清等都严重衰败。
第二,更重要的因素是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先进的生产力进入了上海。
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准许英国商人带家眷在五通商口岸居住、贸易,准许英国政府在五口岸派驻领事。次年双方又具体规定了由清地方官与英国领事商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区域。
当时上海归江苏省管辖,江苏巡抚驻苏州,在上海设立了苏(州)松(江)太(仓)兵备道,俗称上海道,道是巡抚的派出机构,主管官员称道台。
1845年11月,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设立了上海英租界。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在以后的一些年中,各租界面积逐步扩大。
虽然说是租地,实际上等于是建立了国中之国。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法租界的公董局,就是那里的管理机构。它们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来管理租界。
在租界中,外国人投资公用事业,修筑马路,建立了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电气公司、电报公司电话局等。
租界当局颁布了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些法规也是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和管理制度的一个窗口。
外国人印书办报,这对于当时的士大夫,自是最感兴趣的新事之一。清末著名的维新思想家、报人王韬到上海,参观一家机器印书馆,“以活字版机器印书”,“印书车床,以牛曳之,车轴旋转如飞,云一日可印数千番,诚巧而捷矣,书楼俱以玻璃作窗牖,光明无纤翳,字架东西排列,位置悉依字典。"另一位知识分子孙次公也做了这样一首诗:“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宇内传。忙杀老牛浑未解,不耕禾陇种书田。”王韬的接近西方文化以及新闻事业,也就是从这里开头的。
外国人在上海办报纸,最有名的中文报纸应当是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所办的《申报》,由中国人主执笔政。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入国人之手。从1872创办到1949年的停办,是中国近代举办时间最长,最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
外国人在租界举办工业,开设工厂。一开始,主要是机械、食品、纺织等行业。后来,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开办工厂的条件,租界成了上海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奠定了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的基础。
钱塘人袁翔甫是袁枚的孙子,他曾经写过《望江南》词三十首,表述了19世纪中后叶人们对上海的看法,下面选出有关工业、交通和技术方面的十一首:
申江好,万国竞同口。海舶几多浑莫辨,地球何处不相通。人巧夺天工。
申江好,胜境说吴淞。晓日暮霞光灿灿,朝潮夕汐势汹汹。过客愿留踪。
申江好,小县作名邦。买卖生涯推第一,风流泽薮叹无双。豪杰望风降。
申江好,铁厂最清奇。自古公输无此巧,其中灵妙有谁知。从此废工师。
申江好,风雪不知寒。煤火通红烧屋角,烟囱高耸出檐端。坐卧十分安。
申江好,南北两雄关。百货金钱征似海,万邦税饷积如山。财赋重区寰。
申江好,巧绝火轮船。转磨制同灯走马,登程疾似箭离弦。万里往来便。
申江好,沧海不扬波。局启招商其利溥,船兼转漕未嫌多。齐唱太平歌。
申江好,贸易重丝茶。湖客章身争炫耀,徽商侈口逞豪华。强半自矜夸。
申江好,马路说洋场。万户千门皆孔道,四通八达尽康庄。示我咏周行。
申江好,电线疾雷霆。万里语言同面晤,重洋信息霎时听。机括竟无形。
所谓五口通商有五个口岸,为什么其他几个都不如上海呢?上海的崛起,其租界的发达,除了其交通条件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19世纪50~60年代,中国南方战乱引起的大量难民的涌入。这也是上海崛起的第三个因素。
这场战争从长江中游伸向三角洲地区,一方面从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到苏州,另一方面从衢州、湖州、杭州到嘉兴以及绍兴到宁波,整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都陷入战乱之中。
而这个地区是清代经济最发达、生活最富庶的地区,是清政府最主要的税赋来源地。在这个过程中,缙绅和富商也一起作为难民,带着他们可能带走的财富,逃到了可以作为避难之地的上海租界。
1843年,上海县城和近郊人口仅20万。到1862年,上海仅市区人口就已达到300万。
这些人到了上海要吃要用,引起了当地商业的畸形繁荣,也引起了房地产业的大发展。
商业的繁盛,产生了更多的就业、谋生机会。西方人也敏感地看到了商机,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外国洋行纷纷建立。据统计,1852年上海的洋行有41家,而到1854年激增到120多家。洋行的增加,意味着对买办、通事、杂役等人员的需求量增加。而增加的人口中,也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人口的急剧增加,使房地产业成了一个暴利的行业。当地的地皮价格就上涨了500%以上。
这些人口的增加,给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城市各业的发展,既带来了发展的资金,又带来了所需要的大量劳动力。上海工业的大发展,也开始于19世纪的后期。
这样,到20世纪初,上海就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最大的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以及文化娱乐中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