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夏说扇
现在大多数室内都有空调,夏天不大看见用扇子的人,似乎只有少数老人手里还经常拿着扇子。
我小时候在南方,过夏天,扇子好像是人手一柄的。印象深刻的是,暑假在家里的时候,只要是闲着,扇子总是拿在手里。
大人们在家里拿的主要是“蒲扇”。说是蒲扇,却与生长在池沼里的蒲草没有关系。也有人称之为“芭蕉扇”,其实也与芭蕉毫无关系。它的正式名称是“蒲葵扇”,又称葵扇。葵扇是用棕榈科蒲葵属的乔木蒲葵树的叶子制作的。一柄葵扇就是一片蒲葵的叶子,把叶子晾干、压平,剪成大致的圆形,再用篾丝、丝线缘边,以叶柄为扇柄,就是一把蒲扇了。
一把蒲扇并不贵,不过,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节俭,家庭主妇嫌蒲扇的竹丝边不够结实,通常在买来后,自己再用布条沿边,这样就结实多了,一把蒲扇能够用好多年。
蒲扇用来扇风,风力大。可以赶苍蝇、蚊子或其他小虫子。走太阳地可以遮太阳,下雨时也可以抵挡一阵。可以当盘子端一些果品或其他零碎的物件。大汗淋漓时塞在背后衣服里面,撑起衣服,不使衣服贴在背上。必要时,人还可以坐在扇子上。
即使扇子用得破旧,边都散开,就像画上济公和尚手里拿着的那样的破蒲扇,也可以用来扇煤球炉子。
对于我们小孩子,蒲扇就太大了一点,小手扇起来费劲。小孩子多用纸团扇。
纸团扇在那个时代真是一个的好的发明。它的原料只是两根小而薄的竹条,一条约长一尺宽半寸厚两分,另一条细细的长八寸,宽和厚都只有大概一分,还有两张半径约三寸的圆形薄纸以及一根缝衣服的细线而已。那根一尺长的竹条的四六分处是一个竹节,竹节处锯出一浅槽正好将一根细竹条嵌在其中,形成一个十字形。竹条的上面六寸被剖成十几根竹丝,把十字形上的细竹条弯成弓形,以细线为“弓弦”并将那十几根竹丝分开编在“弓弦”之中,就成了纸团扇的骨架。那两张印有图画的圆形薄纸贴在骨架两边,一把纸团扇就这样做好了。为了略结实一点,扇子的外沿再用一小条纸贴上一条边。每一把纸团扇的价格不过几分钱,小孩子每一个夏天都能够用一把。当然用得仔细一些,不使破损,第二年继续用的也有。如今纸团扇看不见了,不过样子差不多的还有,只是所有的材料都换成了塑料。
男人们在“外交”场合一般都用折扇。马虎一点的只有两三角钱,却比较实用,可以用力扇风。更实用、结实的是杭州黑纸扇,因为其扇面并不是一般的宣纸而是桑皮纸。用力一抖,哗的一声就打开了,显出使用者的豪放而潇洒,不过有时候显得有些流气。
文雅一点的则用有字画的折扇,通常是一面是字另一面是画。其价格就无法确定了,由于扇面书画者的名气和书画的质量不同以及扇骨的差异,其价值可以天上地下。但无论如何,从外表粗看,使用者总是显得文气。扇起来也比较慢,靠近胸部斯文地扇扇,决不能像用大蒲扇那样用力扇风。这种折扇,更多的像一种摆设,一种使用者身份的象征。
传统的曲艺演员,大多用折扇作为道具。小孩子初学文言文,总有一篇“京中有善口技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评弹演员总是离不开折扇。那把扇子,可以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可以是马鞭,可以是船桨,可以是笔,是纸,是书,是信,是筷子,是官帽,是长枷,是托盘,是书包等等。一把折扇在“说书先生”的手上,那就是一个百变的宝贝。
女士们出外所用折扇,一般都小巧得多。常常以扇骨代扇面,这种扇,讲究的是檀香扇,用檀香木为扇骨,更讲究的甚至有象牙扇,那真是摆设了。后来檀香木渐稀少,也有用其他木材沁香而做成的。
在几何学中,扇形是指由两条半径与一段圆弧围城的图形。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扇形往往指如折扇扇面的形状。如苏州拙政园有一小轩临水,名“与谁同坐轩”。该轩依水而筑,作扇面形,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扇亭。轩名取自苏轼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极其清雅。
扇子的形状,除了近圆形和扇形之外,其他异形也很多。质料也是多种多样。即使是实用的扇子,也有很多种类。
例如,著名的鹅毛扇,不但在舞台上为诸葛亮等角色做道具,在许多家庭也实际用来扇风。但是其使用效率显然远次于蒲扇。
竹编的扇子,过去也很盛行,牢固,轻便,其使用的方便程度,扇风的大小,都不次于蒲扇。
藤扇,以藤皮编成团形扇面,比竹篾更柔软结实。
麦秸编成的扇子,一种是用麦秸像草帽一样编辫,然后编成扇面,用竹做扇柄;另一种是用麦秸直接编成扇柄。
苏州有宫扇,用金属丝做成扇面的外框,用绢做扇面,绘上图画,安上漂亮的扇柄。多为工艺品,由于缺乏弹性,实用性稍差。
种种扇子,都是扇风所用。过去的暑夏天气,扇子实在是不可或缺。吴地儿童有歌戏曰:“六月不借扇,借扇要到八月半,十二月里给你大打扇。”
打扇,就是给别人扇扇子。过去老爷太太们自己不愿意揺扇子,让下人们给他们打扇。在家庭里,给老人或小儿打扇,那是尊老爱幼。过去在公共场合,用各种特制的器具给大家打扇,也是有的。我小时候见过,在理发店用吊在空中大帆布“扇”给顾客扇风,“动力”是一个人在边上同脚踩,由绳子牵引到空中的大帆布“扇”上。风可以吹遍一个小理发室,但是非常柔软,不会因风大而使得头发渣子乱飞。
古代的帝王也要人打扇,后来这扇子成了他的仪仗,那就是“翣(音sha4)”。现在戏台上,古代帝王往往后面有两位宫女拿着的大扇子,就是那东西。
给人打扇总是很累的。小时候放暑假小朋友之间游戏,对输家的“惩罚”往往就是给胜利者打扇若干下。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需要用人来打扇了。从西方传入了电扇,这也是一个进步。百年以来,电扇的原理虽然一直没有变,都是电动机带动扇叶扇风,但是还是在不断改进。
我小时候看见的电扇还是民国年间的,那时候电扇的扇叶都很窄。六七十年代以前,家庭里的电扇还是“奢侈品”。
八九十年代可能是家庭电扇最兴盛的时期。改革开放给每家每户都带来新的气象,电风扇可能是各家最早普及的家用电器了,毕竟它是最便宜的家用电器。在天花板上安装“吊扇”成了很时髦的事情,过去只有在“公家”的办公室、礼堂里才有的吊扇,可以安装到自己家里,那当然是高兴的事情。家里的台扇、落地扇、鸿运扇,厨房窗户上的排气扇,都纷纷安装起来。还有那几块钱就能够买到的微型吊扇,晚上放到床上,可以吹一夜微风。那时候真的是“电扇长城”。
新世纪以来,空调的普及使电扇失去了往日在暑夏里独占的风头。空调里电扇吹出来凉风才独领风骚。暑夏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再是恐惧。这是科技的力量,这是社会改革开放带来的进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