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杂说古今衣食住行(15)舟船与航行 精选

已有 7132 次阅读 2023-3-31 08:03 |个人分类:科学与生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杂说古今衣食住行(15)舟船与航行

人在陆地出行,可以步行,也可以乘车。如果有河流、湖泊就需要乘船了。

我国南方多河泽,舟船就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我年轻的时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公路交通尚不发达,但是内河航运却极为繁忙。很多乡镇并不通公路,城乡交通以及乡镇之间的交通,基本上全靠舟船。那时候,轮船码头的客运站很是兴隆,就像北方城市的长途汽车站一样,发往各地或路过的班轮一会儿一班。甚至像苏州与杭州之间,也有班轮。由于价格便宜,深受老百姓欢迎。

到乡镇去的那些班轮与更早几十年前的“航船”没有很大的差别,一条船,一个舱,舱内放四条长长的木条,两条靠两边的窗,两条放中间,乘客就一个挨一个坐在木条凳上,两边的靠窗户,中间的背对背。坐满了也就大几十个人。与过去的航船不同的只是舱尾安上了柴油机,不再用人摇橹。

鲁迅、周作人兄弟在他们的文章中都说到过“航船”,这是过去江南水乡老百姓的公共交通工具。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8000年前,江浙一带就有了独木舟。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吴国和越国,就都有着较为先进的水军。吴国为了增加与中原各国的联系,与中原大国争霸,开挖了连通长江和淮河水系的运河,邗沟(邗,音han2)。邗沟至今仍然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扬州的主城区的一部分就称邗江区。

古今军队打仗,后勤保障最为重要。古代运兵和运输物资最好的途径是水运,用船装运物资的成本远远低于用牛马车。古代打仗,后勤物资一般尽可能用舟船运输。

秦始皇为了攻打岭南,运输大量的军需物资,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

实际上,隋代和以后各朝代开凿和疏通大运河,都是为了运输粮食等国家的战略物资,保证朝廷、官员和军队的生活所需。保证运河等河道的畅通,是国家管理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即使在中原地区,人们的长途跋涉,如果可以乘船,也比车马来得安逸而不至于过于劳顿。我们现代人,看电影电视剧中古人,骑马乘车,似乎很风光的样子,其实难受至极。一般人如果骑马赶路,一下来,肯定比从泰山上走下来狼狈得多,而在土路上坐马车时间长了,也是颠得很想下车走走。一天都如此,更不要说千里跋涉了。古人所说鞍马劳顿不是虚话。相反,在舟船之上,就相对舒适得多。空间也大,可坐可卧可站立,看书吃饭都没有很大的障碍。

所以,过去京杭大运河上,除了漕运这些为国家朝廷的运输船只外,有大量的商船,商人们为了赚钱,南北奔波。南方的读书人为了仕途也都不得不乘船北上。

这种南北交流,使得大运河沿途的民俗甚至口味,都有明显的改变。山东是典型的北方口味,食品重咸。但是运河上各重镇口岸的咸菜,可都是南方的甜口。像济宁最有名的玉堂酱园,据说就是失意的举子不想回家乡,而在那里开设的,所以至今有南方风味。

舟是一个象形字,就是船。一般认为,先秦说舟,到汉代称船的渐渐多起来。汉代的扬雄《方言》说:“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那就是(函谷)关东在这个字上保守一点。

船头称为舻,船尾称为舳。两个字常常连起来称舳舻,是大船。

对于舟各部分的名称,在先秦就有的字比较少,这大概当时与中原人较少用大船有关。这从下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来。汉代的《说文解字》收集车部首的字99个,舟部首的字12个,二者之比几乎为8:1;清代的《康熙字典》有车部首的字近500个,舟部首的字235个,二者之比只有2:1多一点。

下面这些有关船的重要组分的字:舷、舱、艄、舵,基本上都是后起的,为《说文解字》所不载。

舷,船的边上。对于上面曾经说过江南的木制“航船”,舷在船舱的窗外,船夫拿着竹篙在船头与船尾之间行走,就走在这船舷上。

舱,船舱。船所载客人或货就在舱里,称客舱或货舱。

艄,船尾。舵,控制船前进方向所用。舵放置在船艄,所以控制舵的人称艄公,在现代船舶上称舵手。

古代的船当然主要依靠人力作为动力。桨应当是最早的划船用具。人使用桨划水,桨有力作用于水,水对桨的反作用力使船前进。但是,人使用桨只在划的时候有水的反作用力。划一下,又要把桨拿出水面,放到前面,才能够再划一下。另一方面,桨只能在船的侧面划,如果只用一支桨,在一边划时,船受到的力并不能完全使船往前进而是侧向前进。只有在另一侧再划一下,才能在另一个侧向前进。这样的前进就是左右来回之字形地前进。只有两个人在两侧同时划桨,而且力度一样,才能够使船直向前进。

橹是另一种划水的工具。它安在船尾,在一推一扳之中,使橹像鱼尾那样摆动。无论是推还是扳,都能够使船前行。由于橹有弯曲的形状,橹头部的摆动(每一次摆动都可视为微小的来回转动)能够引起在水中的橹尾从一次推进迅速而阻力很小地转化为另一个橹尾面的推进。而橹头部的绳索使得摇橹者的两只手都能够用上力。实际上,站着摇橹者的全身都对船的前进贡献力量。它不像普通的桨那样需要拿出水面,做无用的功。

摇橹的船只适合于一个至多两个人摇的中小型船只,这是它的局限性。千百年来,在江南几乎全部都是摇橹船的天下。在如今机器动力普及的情况下,这种船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真正的运输价值。但是它在游览方面还是好的,没有机器的噪音,船夫与旅游者也可以很好的交流。

在蒸汽动力机械发明之后,西方的带有巨大轮桨的机器船传入中国,被称为轮船。当然,现在的轮船绝不用那样的轮桨推动了,而是用螺旋桨推动。这螺旋桨旋转推动水的原理,与摇橹也有几分相似。

船的动力除了直接拨水(如桨、橹、螺旋桨等)外,还可以利用风力,这就是帆。千百年来,帆的使用使人们节省了不知多少划船的力气。

影响船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水流,顺水行舟与逆水行舟就完全不是一回事情。逆水遇到顺风还略好一点,可以行帆。如果逆水逆风那人真是辛苦了,在很多时候,仅靠用桨或橹划是不行的。这种情况下,人们就需要到岸边去拉纤(或称背纤,纤音qian4)。

现在人们往往只知道在长江三峡那些最凶险的地方需要拉纤,其实即使是水流并不湍急的平原地区,拉纤也是常有的事情。在京杭大运河边上,就有人们铺设的许许多多纤道。不但装货的商船有时候需要拉纤,就是在运河里往来的官船,也常常需要岸边的驿站提供民夫拉纤。这是过去百姓的一种徭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现在航行在各地运输各种物资的船舶基本上都有了机器的动力。柴油的内燃机和燃气轮机,装载在大大小小的船只上。

无论是内河航运还是远洋航运,都是物资运输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世界上大宗商品的最大的运输方式。

从8000年前的独木舟到如今的远洋大海轮,人们充分利用了水的浮力和水很小的粘度从而对船体较小的摩擦阻力,用航运的方式,为自身服务。

在古人那里,航就是渡。这个字原先写为斻,本义是两艘并在一起的舟船,引申为渡水。因为舟由木制作,有人写作杭。据说当年秦始皇渡浙江(钱塘江),因风浪太大而被迫往上游而渡。在难以渡江处,设馀杭县,那里就是如今的杭州。由于渡河用舟,人们又把字写成了舟字旁,成现在的航字。

航是渡水,从此岸到彼岸,本来过不去,有舟便过去了。舟依凭的是水。

后来,人们发明了飞机,从此处到彼处,本来过不去,有了飞机便飞过去了。飞机依凭的是空气。

螺旋桨飞机依靠螺旋桨的飞速转动推动空气而得到空气的反作用力而前进。喷气式飞机则因喷出高速气体的反冲作用而前进。飞机凭借高速运动时机翼上下空气流速的不同引起的升力而飞翔在天空。

舟凭水而渡为航,于是我们的先辈就把飞机依凭空气而渡即英语的aviation称为航空。

由于作为气体的空气,其粘度远远小于液体水,所以飞机的速度可以远远大于舟船。根据计算,当飞行器的速度大于每秒8千米时,飞行器可以冲出大气层,成为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但是,稀薄的空气不能使飞机获得这样的升力。于是,人们造出来凭借反冲作用而前进的火箭。利用火箭,人们把飞行器飞出了大气层,飞到了外空间,飞到了被称为在天上的月亮和火星。

我们把到达真正外层太空的飞行(space flight)称为航天。把这样的飞行器(spacecraft)称为宇宙飞船,或航天器。而我们中国正在使用的这些航天器的名字叫神舟。

航——航空——航天,舟船——飞机——飞船。从舟到神舟,这是人类的进步,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进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382424.html

上一篇:杂说古今衣食住行(14)道路与街巷
下一篇:从小事化了还是小事闹大中看教育
收藏 IP: 39.71.10.*| 热度|

12 郑永军 孙冰 张晓良 武夷山 贾玉玺 尤明庆 孔令国 刘钢 王安良 宁利中 周大军 韩玉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