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杂说古今衣食住行(8)灶具与锅具 精选

已有 5726 次阅读 2023-2-19 08:21 |个人分类:科学与生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杂说古今衣食住行(8)灶具与锅具

原始的人类是生吃食物的,即古人所谓的“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

对于“木之实”也就是树木的果实,大多数情况下生吃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现在我们对于水果也都是生吃的。

对于广义的“鸟兽之肉”,一般情况下,生吃也是可以的,现在有些地方仍然有生吃动物肌肉的习性。但是,动物的肌肉最好还是熟吃为好,经过烹调的肉食味道更好,更容易消化,也可以防止微生物和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

我们所吃的蔬菜,大多数可以算广义的草。现在有一部分可以生吃,好处是保存很大一部分维生素,缺点是容易受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伤害。熟吃蔬菜可以吃的更多,更容易消化,味道也更好,所以,我们的大多数蔬菜还是熟吃的。

至于“草之实”,我们的各种谷物都可以算是草之实,生吃就不大好了,成熟的谷物生吃恐怕大多难以消化。只有加水煮熟才好食用,当然,弄熟和加水两个操作的先后次序倒是可以调换的。我们做饭烧粥是先加水后加热,但是把粮食炒熟了作为干粮,临吃再加水也是千百年来常用的方法。

对于华夏民族,种植谷物食用谷物是自古以来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们的先人自称“粒食者”,也就是靠吃谷物为生的,用火烹调就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了。

总之,用火烹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也是使人类得有今天这样成为地球上占主导地位生物的重要原因。

最早,人们用火大概就在平地上点上一堆火,就与篝火一样。不过,后来就有了灶。

灶过去写为竈(字中间没有“土”),形声字,上方是一个穴,下面的部分表音。这表明最早的灶无非就是有一个坑,后来在字中间加进去一个土,成了竈,这个字在上千年的时间里成了各部字书上的“正字”。但是这个字太复杂了,人们又造了一个“俗字”,灶。最后,人们以这个简单的俗字为“规范汉字”。

这个字确实造得不错。过去几千年中以火为热量来源的各种灶,都以土为炉灶。以氧化铝氧化硅为主的各种土,确实是非常好的耐火材料。如今人们冶炼许多高熔点金属的炉子,仍然以这些土烧成的耐火砖为炉衬。

炉,是供燃料燃烧的容器。它的繁体字为爐或鑪,它的右部盧字的本义是盛饭的容器。江南民间至今称竹编的盛饭容器为“饭箩”,应当是盧的转写。由此可见,炉最早的用处也是烹饪做饭。在这个意义上,灶和炉的意思基本相同。

古代的燃料是干燥的草木,这样的燃料一直利用到如今。草木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发出热量,使得其中的碳颗粒和其他元素在高温下发光,这就是人们看得见的火。这些带有碳颗粒和其他元素如硅、钾、钠等等的烟气,以及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把热量传给锅,使得放在锅里的食物温度升高。

这样加热食物的方式使用了两千多年。近代以来,这样的加热方式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燃料的变化,由草木,变成了煤、煤油、煤气和天然气等。

由于燃料的不同,炉具也发生着变化。煤的燃烧“密度”比草木高,因而,要煮同样多的食物,煤炉的体积往往比柴草灶小。而煤油炉、煤气和天然气炉灶则更加紧凑。

现代烹饪食物使用的“炉灶”则更加多种多样,其加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类是通电后以电阻发热来加热的电炉。现在大多数人仍然在使用的电水壶、电饭煲、电压力锅等都属于此类。

另一类则利用了电磁波作为传递能量的媒介。

电烤箱利用了红外辐射。由石英玻璃作外壳的红外线加热管发出红外线可以直接对食物加热。红外线使得组成食物的分子中的原子振动加剧,从而提高温度。

红外线也可以使烤箱中的环境(包括空气)变热,以空气做媒介使食物的各个部分都加热。把这个过程做得较大的是所谓空气炸锅。

微波炉则由磁控管发出微波来对食物进行加热。目前我们的家用微波炉用频率为2450兆赫兹的微波作为传递能量的载体。(兆就是百万,1赫兹就是每秒振动1次。2450兆赫兹就是每秒振动24.5亿次,这个电磁波的波长为12.2厘米。作为一个比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中波639千赫兹、短波9800千赫兹和调频106.1兆赫兹三个发射频率,它们相对应的波长分别为469.5米、30.6米和2.8米)。

同样是电磁波,红外线的振动频率比微波高,其频率为0.3太赫兹~400太赫兹,即波长为1毫米到0.76微米(1太赫兹等于1百万兆赫兹)。红外线的振动频率与分子中的原子振动频率相当,所以红外线能够引起分子中原子的振动,从而被分子吸收,使物体发热。红外线照射到物体,被物体表面的分子吸收了,所以,它难以穿透到物体内部。这些热量只能依靠分子之间进行传递,从照射到的表面向物体内部一层层的传递。

微波的频率比红外线低,它与一般分子中原子的振动频率不匹配,所以不与这些分子相互作用,从而能够穿透这些物体。我们把玻璃、陶瓷以及聚丙烯容器盛食物放进微波炉加热,我们会发现这些容器的把手并不热。但是微波的频率与水的转动频率可以匹配,所以它可以引起水分子的转动。所以微波可以穿透许多物体使得食物中游离的水分子作转动运动,从而使食物内部的温度迅速升高。它也与有些有机小分子例如油类分子的转动匹配,所以它也能够加热油。

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电烤箱烤食物与用锅煮、蒸食物都没有用微波炉加热来得快。对于没有许多汤汁的食物,例如面包、馒头,微波炉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把食物从里到外都热透,这时,盛食物的容器甚至还是凉的。

我们还能够理解,含水量越多的食物,微波越不容易深入食物内部。有些食物如发好的木耳表面紧密,在微波加热时容易被炸开,但是如果把它们淹没在水里再用微波加热,就不会炸开(肉皮也是如此)。与红外线被物体表面吸收而不能深入物体内部相似,微波也不能深入水中,只能加热水的表面或水与容器的界面。

另外一种利用电磁波的炉具是电磁炉。与电烤箱和微波炉不同,电磁炉产生的电磁波并不直接加热食物,而是让锅底产生热。电磁炉产生的是20~25千赫兹的电磁波。如果在电磁炉上放置由铁磁性物质做的锅,那么,由于电磁感应,锅的底部会产生涡旋的感应电流,由于锅底金属的电阻而发热。

电磁炉加热的效率高,但要求锅必须具有铁磁性,即必须使用铁锅、不锈钢锅等。

从燃烧草木、煤到燃烧煤气、天然气,大大减少了空气的污染。用电,包括电炉、电烤箱、微波炉和电磁炉,则进一步减少了厨房的空气污染。这对于人们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锅具也在不断更新。由于烹调需要加热,所以制造锅具的材料必须是耐热的。自古以来,可以耐热的材料分为两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

最早的锅是陶器制品。这是从原始社会就有的,也正是有了陶器,人们才能够贮存水。有了陶器锅具,人们才能够煮食谷物的种子,农业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社会的支柱产业。出土的陶锅、陶鼎、陶鬲,现在都能够在博物馆看到。

与这种最早出现的陶制锅具相类似的砂锅,直到如今仍然被广泛使用。砂锅鱼、砂锅肉、砂锅鸡、砂锅豆腐以及无数砂锅菜是我们烹调菜品中的重要一类。

新兴的玻璃锅具也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品。它更漂亮,让人看起来就心情愉悦。

无机非金属材料做锅具,有两个缺点,一个是传热慢致使燃料利用率低,另一个是不耐磕碰,容易破碎。而这正好是金属材料的长处。所以千百年来,金属锅具一直是锅具的主流。铜锅特别是铁锅用了两千多年。

在20世纪30~40年代,首先是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铝锅开始在厨房出现。锃光瓦亮的铝锅,轻便、漂亮,导热性能好,被称为钢种或钢精。在50~60年代迅速传遍全国,并风行于20世纪中后期。早期的家用压力锅的材料也是硬质铝。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铝锅逐渐被不锈钢锅取代。由于摄入铝对人体健康不利,铝质厨具被逐渐淘汰。

现在的压力锅,基本上都是不锈钢制品。而正如上面已经提到的,电磁炉必须使用铁磁性材料的锅具,所以,电磁炉上煮食物的锅,也以不锈钢锅最多。

但是,除了不锈钢之外,铁质锅容易锈蚀。把无机非金属材料涂在铁皮锅体上,可以防止铁的锈蚀,而且使锅更加漂亮。早期有搪瓷锅,那就是把一些氧化物作为釉涂在铁皮锅胎上,然后加以烧制而成的。现在有的所谓陶瓷锅,其实也是如此,只是工艺有些改进。所谓珐琅,其实也就是搪瓷。

有机材料聚四氟乙烯,涂在金属锅体上,就是不粘锅。不粘锅具有良好的光滑表面,使食物不易粘在锅上。有人对有机化学制品心存恐惧,生怕不粘锅对健康不利。其实,大可不必。聚四氟乙烯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它与一般的酸碱或其他有机化合物都不发生反应。不粘锅之所以不粘,就是因为聚四氟乙烯的这种性质。

对于任何工具,都要正确使用。不遵照正确的方法使用,都会有危险。无论是微波炉、电烤箱、电磁炉、压力锅还是不粘锅,都是如此。即使是传统的柴火灶,不小心也容易引起火灾。而只要正确使用,上面这些锅具、炉具,都是足够安全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376901.html

上一篇:杂说古今衣食住行(7)选择食物的三个原则
下一篇:从“宁辞职也不道歉”的教师说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
收藏 IP: 39.78.108.*| 热度|

8 黄永义 周忠浩 郑永军 武夷山 王安良 尤明庆 贾玉玺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