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若干有机化合物的中文名称用字(1)
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上,有一类字是很特别的,就是近代以来化学家所“创造”的化学物质用字。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字的一部分表意另一部分表音。而所表示的音,大多数都是拉丁文或英语词汇第一个音节(少数也有第二个音节)的音译。
最使人注意的一类字是元素名称。
在常温下元素的主要单质是气体的一律是气字头。如氢、氮、氧、氟、氯、氦、氖、氩、氪、氙、氡。最近又造了一个(上气下奥)。其中氢、氮、氧不是音译。
在常温下非金属元素的主要单质是固体的一律是石字旁。如硼、碳、硅、磷、硫、砷、硒、碲、碘、砹。最近又造了一个(左石右田)。其中磷、硫是古而有之的字,碳、硅、磷、硫不是音译。
常温下元素的主要单质是液体的只有两个:非金属的溴与金属汞,汞是古代就有的汉字并非音译。
在常温下金属元素的主要单质是固体的全部都用金字旁。如锂、铍、钠、镁、铝、钾、钙等九十来个字。其中,铁、铜、银、金、锡、铅是古代固有的字,其余还有一些是古而有之但极少使用的“死字”,化学家重新“启用”了这些字而且赋予了新的读音。
上面这些字,我在2022年7~8月期间写了《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1~6)》已经有过叙述,本文不再重复。
本文要说的是另外一类化学用字,即有机化学物的名称用字。
最简单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只有碳和氢两种元素,这就是烃类。
烃字一半取自碳(火)另一半取自氢,读音也是碳的声母加上氢的韵母和声调(ting1),借用古人的拼音(切音)说法,是碳氢切。
如果烃类化合物中碳与碳之间的键完全都是单键,称之为烷。如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等。这里烷字中的完表示碳原子形成的键完全都是单键,或者说,有n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中间的氢原子数目是2n+2个,这是完全的。
如果烃类化合物中碳与碳之间的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双键,就称之为烯,如乙烯、丙烯、丁烯等。由于碳碳之间有一个双键,就会少两个氢原子,这样,有一个双键的烯烃中氢原子数目是2n个(n是碳原子数)。如果有两个双键,就称二烯,如丁二烯、异戊二烯等。二烯中的氢原子数目是2n-2个。这里烯字中的希表示烯烃中氢原子数目比烷烃稀少一些。
如果烃类化合物中碳与碳之间的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叄键,就称之为炔,如乙炔、丙炔、丁炔等。由于碳碳之间有一个叄键,就会比烷烃少四个氢原子。这样,有一个叄键的炔烃中氢原子数目是2n-2个,这里炔字中的夬表示炔烃中氢原子数目比烷烃更为缺少。
烷、烯、炔都是烃,字中的火字旁与烃一样,都来自碳。
有一类烃的分子呈环状,其中的碳碳键往往被写成单双键相间的结构式,分子呈平面形状。其实,这些碳碳键并不是真正的单双键相间,而是强度都处于单键和双键之间,呈共轭结构。其中最典型和最简单的分子是C6H6,英语称benzene,中文翻译为苯。
苯是一种有致癌毒性的无色透明液体,并带有强烈的芳香气味。虽然苯是从煤焦油中得到的,由于过去具有芳香气味的化合物一般多从植物中取得,后来得到的与苯有类似共轭π电子结构的化合物也有类似的芳香性,所以都把它们写成草字头的汉字。
两个苯环并在一起,成C10H8,英语称naphthalene,中文音译为萘(音nai4)。
萘C10H8有一种异构体,它的两个环一个有7个碳原子另一个有5个碳原子,英语称azulene,中文音译为薁(音ao4)。
薁是古代就有的字。《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汉代的毛亨对此注解说:“薁,蘡薁也。”薁在这里读作yu4。蘡薁(ying1yu4),也称野葡萄或山葡萄,是葡萄科葡萄属的蔓性藤本植物。幼枝有角棱及绒毛。叶大,边缘有浅而不整齐的齿牙。浆果球形,黑色,可食,可酿酒。茎的纤维可做绳索。
由于薁字现代很少用到,化学家把它用作化合物名,并把读音改为ao4。
萘再并上一个苯环,成C14H10,常见的两种并法,一种是三个环平行排列,英语称anthracene,中文音译为蒽(音en1);另一种是第三个环在萘环外侧的“肩上”,英语称phenanthrene,中文音译为菲(音fei1)。
蒽也是一个古字。《集韵》说它是一种草,出自日南。日南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郡,位于今越南中部。
菲则从古到今一直是一个常用字。它的本义是一种菜,十字花科芜菁类的植物,现在还常常用做咸菜、泡菜。《诗·邶风·谷风》有诗句“采葑采菲”。后来人们用来表示花草茂盛,香气浓郁,如芳菲。在这些用法时,读音为fei1。
菲又表示微、薄。如谦称自己才菲。送人家礼,谦称菲仪。自己低估从而看不起自己,称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在这个用法时读音为fei3。
有四个苯并起来的pyrene,音译为芘(音bi3)。
芘是一个古字,是草本植物的名称(音pi2)。芘芣(音pi2fu2),也有的文献上作芘苤(音 pi2pie3),都是指锦葵。如《盐铁论》:“浚芘蓼苏”。
在古代文献上芘又常常假借为庇。如《庄子·人间世》:“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南伯子綦在商之丘游乐,看见一棵大得出奇的树,上千辆四马大车,隐蔽在大树荫下休息)。又如:芘依就是依靠、求得庇护的意思;芘荫就是遮蔽,也指庇护、包庇。
另一种由四个苯环并起来(或者看成两个萘并起来,一个在另一个的“肩上”)的化合物是chrysene,音译成䓛(音qu1)。
䓛也是一个古已有之的字,意思是刷。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草,可以用来做刷子。
五个苯环并起来的perylene,音译成苝(音bei4)。
苝也是一个古字,意思是野薤(xie4),亦称“野藠(jiao4)头”。一种近于葱又近于蒜的百合科植物,可供食用。
两个苯环中间并一个五元环的fluorene,音译为芴(音wu4)。
芴也是一个古字,它的本义是一种菜,十字花科芜菁类的植物,古人认为就是菲这种植物。
另外,芴又有以下两种意思,在这两种意思的情况下,读音为hu1。
一个是恍惚的意思。如《庄子·至乐篇》:“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恍恍惚惚,不知出自何处。惚惚恍恍,不知什么形状)。
另一个是忽然的意思。如《荀子·正名篇》:“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愚蠢的人的言论,毫无根据又粗浅)。
上面这些化合物的中文名称都有草字头。原因是它们都属于所谓芳香族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的名称,多产生于上世纪30 年代,后来就不再制造或翻新汉字,而是直接按照外语的意思,意译成词。例如在芘上再并上一个苯环,称苯并芘。
(未完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