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秋天阳光下与林荫内亮度相差这样大?
金秋十月,冷空气来到华北地区之后,往往天气晴朗,有时竟然“碧天万里无云”。而不久以前还天气炎热,人们走路找树荫,生怕树荫不够密。这才过了几天,人们就走路找太阳地,嫌树叶挡阳光了。
在晴朗的阳光下,走进林荫下,会感到突然黑下来,而走出林荫会觉得亮得刺眼。
为什么在秋天晴朗的天气里,阳光下与林荫处的亮度相差为什么这样大?
众所周知,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眼睛感觉到了来自物体的光。除了极少数自己发光物体外,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物体受到光源照射而反射出来的光。
在自然状态下,我们所感到的基本上都是太阳发出的光。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太阳光并没有直接照射在我们看到的物体之上,例如白天我们在室内自然光照下看到桌椅家具书本文具等,阳光并没有直接照在这些家具文具上,照在家具文具上的都是经由别的物体反射过来的太阳光。
这些被反射的太阳光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太阳光照射在空气上,由于空气的气体分子和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尘对阳光的散射,另一类是地面及地面上的人工建筑物对太阳光的反射。
众所周知,地球的周围存在大气,其中接近五分之四是氮气,五分之一多一点是氧气,还有一些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地球对大气分子有引力,把分子拉向地面。但是气体分子的动能使得分子可以向四面八方运动,一些高能量的分子甚至会逃逸出地球。这样,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分子就形成了大气层,越靠近地面,气体密度越大,越往上(也就是离开地面越远)气体密度越小,空气越稀薄。大气层并没有明确的边界,但是一般认为其厚度为1000公里。
太阳辐射是具有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当太阳辐射照射在大气分子上,太阳辐射中的高能辐射即波长最短的伽玛射线、X射线、短波紫外线等会与高空中气体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组成这些分子的原子的电子激发甚至电离。这些高能辐射从而很难深入大气层照射到地面。
空气中的氮气、氧气这些小分子从电子基态到激发态需要的能量都在紫外波段,所以,它们与可见光没有多少相互作用,或者说,对于可见光它们是透明的。可见光可以穿透空气,直达地面。
但是,可见光中波长略短的紫光和蓝光,它们的能量能与一些气体分子的激发态之间跃迁的频率相匹配,从而被这些激发态分子所吸收或释放。这就是引起一些紫光和蓝光被散射的一个原因。
这些蓝色的散射光(我们的视觉对波长更短的紫光不很敏感),使得我们看到的“天”是蓝色的。假定没有大气层,我们看到的天将是黑色的,黑色的天上镶嵌着明亮的星星,就像在看宇航员太空行走的电视转播中所看到的那样。
但是,空气中不是仅仅只有氮气氧气等,在离开地面略近(10~20公里)处下面,往往存在一些微尘,水蒸气能够在微尘周围凝结成水滴,形成各种云。这些凝结起来的水蒸气团簇和水滴对于可见光(无论是波长略短的紫光蓝光还是波长略长的红光)都能够吸收或发射。也就是说,它们能够吸收或反射可见光。
在离开地面更近的空中,微尘会越来越多,各种污染物如MP2.5甚至更大的尘埃,都会吸收或反射可见光。可能有人会问PM2.5还算大?PM2.5的直径是2.5微米。就是2500个纳米,比起700纳米的红光波长,450的纳米蓝光波长,就大了许多。在这些微粒和聚起来的水汽团面前,可见光,不管是蓝色还是红色的,都不容易绕过,都会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称之为漫反射。于是,我们看到了空中的云。
这样,我们看到的天,不仅仅会有蓝色的,也会有白色或灰色甚至黄色的。
空气中的这些“污染物”(这里我们暂且把水蒸气形成的云也归于污染物中)越少,太阳光直射地面的越多,“天”上反射的阳光就越少。如果污染物略多,太阳光直接照射地面的就少,天看上去就不怎么蓝。污染物进一步增加,太阳光直射地面就更少,甚至在地面见不到太阳,所有的光线都是经污染物反射的,阴天和下雨天就是如此。
应当注意到,太阳光直射地面,当被建筑物或树叶挡住时,会产生阴影。同样,假定没有空气也没有其他物体的反射,建筑物或树叶把阳光挡住了,阴影下将是漆黑一片。当然,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因为实际上存在空气,同时也存在地面上其他物体对于光线的反射。
而被“污染物”反射下来的光,则是从“天上”四面八方“漫反射”来的,它们将很少形成阴影。
在阴天下雨的时候,所有的“阳光”都是经漫反射得来的,因而在树荫内外,明暗程度相差不是特别大。而在晴天,阳光下的光线主要有太阳直射的光线,当然也有“天”上散射和地面上的反射光,而树荫下则只有天上的散射和地面上其他物体的反射光。
这样,天气越晴朗,污染物越少,太阳直射的光线就越多,天上污染物反射的光线就越少,林荫内外光线造成亮度的反差就越大。
我国东部华北地区的金秋十月,较少受到从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影响,天气干燥,空中的云雾较少。而蒙古高原在夏季有较好的植被,因此在秋季就少有风沙。空中较为洁净,无云无尘,这时华北地区就容易显得天高气爽,天空一片湛蓝。
也就是说,华北地区的秋天,天空中被“污染物”反射的光线弱,而太阳光直射的光线强。而这时候,夏季才过,大树上的树叶正好还处在最浓密之时,这样,林荫内外光线的差别就显得特别显著,人们出入树荫,容易感到眼花缭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