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三伏”只是一种文化 精选

已有 6359 次阅读 2022-7-14 08:19 |个人分类:科学与生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三伏”只是一种文化

盛夏到了,马上就进入“三伏”天,各种媒体上常常见到这样的字样:“今年的三伏天长达40天”,然后是一个惊叹号“!”。

什么是三伏天?为什么称伏?三伏天40天就一定热得时间长吗?

大家都知道,三伏天一般都是炎热的,因为它在夏天。夏天之所以热,当然不是因为地球离开太阳近(不要笑话,不少人正是这样认为的),恰恰相反,我们这里(地球的北半球)的夏天,正是地球离开太阳最远的时候。

地球环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圆,但这个椭圆并不很扁,离开圆形并不很多。地球的近日点距太阳1.47亿公里,远日点距太阳1.52亿公里,离开平均距离不过相差3%。如今这千百年里,在每年的七月初,即北半球的盛夏,地球正好在远日点附近。而处在近日点则是在一月初。

地球上的冷热,是太阳辐射的直射或斜射决定的。这只需要看看地球的南北两级与赤道地区的温度差就知道了。\

夏至的那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在那前后,北半球得到了最多的太阳能量,这才是北半球夏天热的根本原因。

从得到最多的太阳辐射能量到把地面和空气的温度真正升到最高,会有一个“时间差”,同样,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到地面与空气温度降到最低,也有一个“时间差”。所以,夏至在6月21日左右,而北半球最热的时间是7月份;冬至在12月22日左右,而北半球最冷的时候在1月份。我们的祖先看到了这个现象,并提出了他们的理论。(有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北半球”的字样,严格说起来确实不大好,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习惯于从自己作为出发点叙述问题,另一方面是人口的90%生活在北半球,难免“以多欺少”。这里先说明一下。)

古人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恶劣,炎热和寒冬对他们的健康以至于生存都是严重的威胁。伏天就是一种使人们安全度夏的理论。

什么是伏?东汉的《说文解字》:“伏,司也”。南唐人徐铉注:“司,今人作伺”。这是说,伏就是奴仆们在一旁低头哈腰地伺候着,就像狗老老实实地候着它主人的指令。“引申之为俯伏”。狗常常俯伏于主人的脚下,俯伏就是“趴着”。用另一位古人的话,就是“伏,覆也”(东汉刘熙《释名》)。

伏,是趴着,于是“引申之为隐伏”,也就是藏起来,伏藏。打仗的时候,便是埋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那是《老子》上的话,这个伏字也是伏藏的意思。把伏字做声旁的字,也都是这个意思。例如,袱就是包袱,是把物件包藏起来的布单。茯苓,是藏在地底下的菌类,过去的“仙人”就挖那东西吃。

伏天的伏,也就是伏藏的意思。古人要求人们在伏天减少活动,防止中暑,以安全度夏。

从什么时候开始“伏”,要到什么时候结束,古人也有一点理论。

古代以干支记日。干就是天干,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一天一个字,周而复始。其中甲乙属木,属东方、春;丙丁属火,属南方、夏;戊己属土,属中央;庚辛属金,属西方、秋;壬癸属水,属北方、冬。

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第一个十天,称为初伏。到第四个庚日,便开始了中伏。到过了立秋的那个庚日开始的十天,称为末伏。末伏结束,一般要到8月中下旬。

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乙己),以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庚戌),第二个庚日是7月6日(庚申),第三个庚日即初伏是7月16日(庚午),十天后的7月26日(庚辰)开始称为中伏,8月7日(壬辰)立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5日(庚子),开始末伏,末伏的最后一天是8月24日(己酉)。从7月16日到8月24日,共计40天。

为什么伏要从庚日算起?庚属西方属金。古人认为,夏属南方属火,秋属西方属金,秋是要取代夏的,但是火克金,在火中金会消烁,于是在火热的夏日,金便需要“伏藏”起来,有朝一日火气消退,金便可霍然而起,取而代之。于是,伏天便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立秋以后的第二个庚日(如今年的8月25日,庚戌)的前一日,伏天结束,到这个庚日就不再伏藏了。

从初伏开始到末伏结束,有的年份30天,有的年份40天。每到40天的年份,媒体上总有人说今年的伏天有四十天之久,热的时间更长。这是没有道理的。气温的高低,高温时间的长短,与是否伏天无关,也与伏天的长短无关。

一般地说,一年之中气温的高低与节气也就是阳历有关,7月前后总是最热,到了8月中旬,大多数地区便开始凉爽了。当然,具体的气温高低变化与当年的大气环流情况有关。这就复杂得很了,决不像说说什么时候初伏开始什么时候末伏结束那么简单。

伏天的开始和结束是与所谓“庚日”相关的。用干支即六十甲子记日,从古代开始,一天换一个,日复一日,每十天一个庚日,周而复始,它与月、与年、与节气都没有关系,与天气更是完全无关。哪一年夏至以后庚日略早一点来,以至于第5个庚日在立秋以前,那个年份的伏天就四十天。像今年,6月21日夏至,5天以后的6月26日是一个庚日(庚戌),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便是7月16日(庚午)入初伏。第四个庚日在7月26日开始中伏,第五个庚日在8月5日。8月7日立秋,立秋后还有一伏,即8月15日到8月24日。从7月16日开始到8月24日结束,总共就是四十天。

假定今年的夏至以后8天才是庚日(假定6月29日,比实际晚3天),那么,入伏的日子也晚3天,就是7月19日。中伏开始也晚3天,7月29日。10天以后的庚日是8月8日,已经过了立秋(8月7日)。这样一来,秋后一伏,到8月17日便结束,伏天就是30天了。

所以,伏天是30天还是40天,是由夏至以后出现庚日的日期所确定的,而这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定下来的事情,它与每年天气热的时间长短没有关系,跟气温的高低更没有关系。

那么,伏天是30天的年份多还是40天的年份多呢?这倒有一定的规律。根据我们上面的叙述,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起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以前,那么秋后还有一伏,那年就是40天;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以后,那年则只有30天。

考虑到如今从夏至到立秋的天数一般是47天(近年来都是47天3小时左右)。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夏至以后第一个庚日距离夏至要7天以上,第五个庚日才可能落到立秋以后。而夏至后第一个庚日离开夏至的天数在0~9天之中,最多只有9天。这样,要使得第五个庚日落在立秋以后,第一个庚日距离夏至的天数在7天以上(包括7天)只有三种可能(7、8、9天)。这样,伏天是30天的概率,在近期这些年份是30%,而40天的概率,则是70%。实际上,在2013~2022年的十年中,伏天是30天的只有两年,那是2014年和2021年。

当然,这样的计算是根据最近一些年夏至时分地球处在的远日点附近而做的。假定夏至时地球处在近日点附近,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从夏至到立秋只有43天,这样,“伏天”是30天的概率会在70%左右,40天的概率只有30%。不过,那要等到大概一万年以后了。

所以,媒体上的“今年的伏天长达40天”而且加上惊叹号的标题,实在只是制造“惊叹”。当然,也可能是记者或编辑自己恐惧炎热希望早点凉快的心理效应所致。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们忘记绝大多数年份都这样写了,他们中很多人也不知道实际上伏天是30天或40天与炎热天数的多少无关。

伏天从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算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的前一天结束。所谓“金”需要在夏天之“火“中伏藏下来,今天我们看起来,这样的解释如同笑话。但是古人那里,他们是认真的。古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不知道用太阳辐射的直射、斜射的方法去解释一年四季,他们能够用三伏、数九这样的方法去阐述冬夏冷暖这样的经验规律。对于古人来说,有这样一个大致的经验规律,就是很不错的了。

今天,我们有了较好的天气预报系统,对于每年炎热程度的短期预报,还是比较很准确的,长期预测,大体上也还有参考价值。因此,我们想知道每年的高温或比较热的天数和热的程度,需要依靠天气预报。

至于这三伏天的说法,只能作为一种文化来对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347161.html

上一篇: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2)
下一篇: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3)
收藏 IP: 27.211.9.*| 热度|

23 郑永军 刁承泰 武夷山 尤明庆 周忠浩 张晓良 杨顺楷 苏德辰 张学文 郁志勇 姚小鸥 王安良 夏炎 关勇军 鲍海飞 孙颉 谢钢 王成玉 晏成和 韩玉芬 康建 朱志敏 史永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