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高校招生不应当成为高校地位的固化剂 精选

已有 7262 次阅读 2022-7-6 08:07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高校招生不应当成为高校地位的固化剂

近日看一所大学在微信上的招生宣传文章,文章说道:“近日山东高考成绩公布。……分数线和成绩的公布意味着,填报志愿即将开始。对于位次在12-14万的同学来说,X大学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看到这一段,我想起来一个问题,可能还是一个大问题。

X大学,以及类似的Y大学、Z大学,都是现在的省属大学,也都是所谓双非大学。四十多年前,它们的名称都曾经是山东某某工(业)学院。这里的某某都是某一个专业的名称,它们的上级单位也曾经在某某工业部与山东省之间来回交换。无论是部属还是省属,它们都不是“顶尖”的大学,但是,在那里总有几个与它们的校名相关的专业在国内能够有一定的位置(那时候全国也没有几个这样的专业)。我们就称这几个专业为它们的特色专业吧。这些特色专业大都分布在各种轻工、重工、化工等工业领域,对于很多材料和制成品的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这些具有特色的“专业分支”(或称“专门化方向”),也并非那些重点高校都有,有的甚至是全国的“独一份”。

那时候,全国每年招收大学生不过二十几万,本科生不过十来万。所以,这些学校所招收的学生,位次最差也是全国前10万名的。由于总有有志于这个专业的考生,以及那时候是先报名后考试,也没有什么平行志愿之类的选择,它们也能够捡到从报考全国顶尖学校漏下来的“洋落”,所以,在那些学校,每年也总能招收到全国考生中分数位次更靠前而学习情况也比较不错的学生。它们学校的特色专业,也都能够维持较好的状况。

近三四十年来,高等学校的规模日益扩大,近二十多年来,更是大规模地扩张。上面所说这些学校的名称也都取消了被某些人鄙视的某某工(业)学院的字样,成了看起来比较高大上的X大学、Y大学或Z大学。它们也设立了一般文理科和工科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有的那些专业。学校的规模也扩大了许多倍。

在全国高等学校大扩张的过程中,我国高等学校每年招收的学生人数从几十万迅速增加到几百万,甚至到近千万,本科人数亦接近四百五十万。

考生报考学校的志愿,变成了先考试,等考分出来之后再报志愿,而且录取的方式也是所谓平行志愿。

这种报考和录取的办法使得高分学生按照他们各自的考分被所谓985和211以及如今的双一流学校像用电推子剃头一样收割得干干净净。

经过一层层重点高校的收割,留给这些双非高校的考生,就像本文一开始引用的X大学的招生宣传文章所说的,如果山东省第12万到14万名能够报考该大学,该学校就谢天谢地了。

山东省的第12万到14万名在全国是第多少名?我们不妨估计一下。山东省的考生数是全国的1/13或1/14左右,鉴于山东省的教育水平会比全国平均水平会略高一点,所以,我估计山东省的第13万名当在全国第150万名左右。

如本文全面所说,X大学的特色专业在几十年前所招收的学生,最差位次也是全国第10万的,而最好的则要好得多。考虑到几十年前有许多人才未能进入高中学习,把考生考分的位次转换成那时候人才的位次,则可以把那时候的考生位次再乘上一个2或3的系数。这样,可知那时候X大学的特色专业也能够招收到全国位次在第20万或第30万左右的人才,而现在则只能招收第150万名以后的人才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Y大学、Z大学那样学校的特色专业。它们能够招收的考生人才的位次,也逐步都退后了差到一个多数量级。一个专业的好与差,主要是由这个专业毕业生的水平决定的。也就是说,这些年,这些所谓特色专业的退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而且,随着前些年各个领域“全球化”的顺利开展,我们缺乏的材料、技术等都可以进口,所以,那些具有特色的专业(专门化)的存在与否似乎都并不重要。人们完全忽略了这些特色专业日益衰落的状况。

如今,应当对全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益的“全球化”过程受到了许多国家的民粹和反智势力的严重挑战,制裁、隔离等反全球化的措施常常被实行,我们的很多领域都响起了被卡脖子的警报声。而不少被卡脖子的领域,有些就是被我们几十年来所忽视的、逐步退化的这些特色专业或专门化方向。

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规划。就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计划一样。

现在我们的重点高校,985也好,211也好,现在的双一流也好(双一流实际上只是985、211的略有增加),基本上都是过去国家计划的产物。而先高考,出分数后再报志愿以及平行志愿的录取办法,都严重偏向于这些重点高校,使得这些高校能够保证得到较好的生源,而双非高校的生源永远只能拿后面的位次。

这样的办法,实际上使得高校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它们之间的差别永远难以弥补。或者说,这种办法固化了各个高校的地位。而一旦各学校的地位固化了,这个教育体系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人们说,双一流之类学校的评选不正是要改变学校地位的固化现象吗?

事情好像如此,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一方面,如上面所说,双一流实际上只是985和211的略有增减。另一方面,双一流的评选,对于专业的分类只是到一级学科的大专业。这样做的明显缺点是加强了每一个学科中容易显示出成绩的二级或三级学科的地位。它鼓励人们转向容易显示出成绩的那个二级或三级学科,对那些可能真正有用处的特色专业或专门化或许就是不利的。

这是评选制度的一个根本性的缺陷,一个不可弥补的缺陷。它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四唯”、“五唯”或者其他什么“N唯”。改变的唯一办法就是少评甚至不评,至少要大幅度的减少评比。

少评甚至不评行不行?实际上,各个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的自然素质,或者说,这是他们的初心。教育工作者最希望的就是做好教育工作,当然有体面一点的生活和令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应当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条件。如今,正是各种过分的评比和畸形的物质奖励冲淡甚至扼杀了这种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也破坏了教育工作者在民众之中的声望。我相信,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评比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必须调动起全部至少是绝大部分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才能够兴旺起来。像现在这样的情况,用招生的形式固化学校地位,甚至扩大各学校地位高低差别,是不可取的。

高考的得分位次,虽然不能等同于人才的位次,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分数位次与实际水平在概率上是相关的。高考是高等学校的统一招生考试,应当照顾到所有高等学校的利益,不能只顾顶层高校的利益。

所以,应当增加报考的风险度,不能让过去高位次的学校“旱涝保收”,而且“收割”得干干净净。

这样,就需要更改先高考后报志愿的做法,去除平行志愿的录取办法,而要先报志愿后高考和采取志愿优先的办法。这才是真正尊重考生的志愿,也才是保证所有高等学校的平等权益,促使所有的高校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力争把它们的特色专业办得更好。

只有所有高校都有了办学的积极性,它们能够真正地办好自己的专业,提高其水平,使得毕业生能够对得起他们的毕业证书,成为真正的专业人才。它们的教师也能够拿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不是简单地多拿出几篇平庸的论文。只有这样,我国高等学校的百花园才能够真正做到百花齐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346046.html

上一篇: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1)
下一篇: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2)
收藏 IP: 60.208.158.*| 热度|

19 郁志勇 孔梅 尤明庆 贾玉玺 周忠浩 王林平 崔锦华 刘东坡 雷宏江 璩存勇 王茂清 武夷山 郑强 王世立 余高奇 赵建民 孙志鸿 李斐 苏德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