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学习有时候需要逼一下 精选

已有 10366 次阅读 2022-1-6 08:22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习有时候需要逼一下

一位朋友知道我曾经读过两遍《说文解字》,认识几个篆字,于是让我帮他辨识碑上的一个字。他正在认真地读碑,把碑上一篇以篆字书写的文章读通,用现在通行的楷字记录下来。

那个字我也不认识。遇到不认识的古字,只能先猜一猜,然后去查,看看古人是否有这样的写法,自己猜得对不对。

我看那个字的结构成分中,有“水”,这是很清楚的,于是朝着那个方向去想。又看见字中间像是有“廌”的成分,于是想到了法(古字:灋)字。在网络上一找,果然是法字,与“师酉簋”上法字的写法一样。这是一个金文,与通常小篆的写法略有不同。

篆字1.jpg

篆字2.jpg

认出字的写法,当然很高兴。但是上下文一读,发现自己还是不懂。照着碑文上的句子,应当这样读:“中国文化一日不断,则笔亦一日不能法”(笔指毛笔)。这里的法是什么意思?

又查了一下,原来法有禁止、杀戮的意思。《管子心术》说:“杀戮禁诛谓之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注意了现在法字的意思,是法律,又引申为仿效、效法,忽视了法字的本义是“刑”。刑从刀,就是管子所说的杀戮禁诛。《呂氏春秋·慎大览》中“刑人之父子”,就是杀害别人一家。

这样,碑文的句子,就能够读通了。

能够回答朋友的疑问,解决别人的问题,当然很高兴。更高兴的是在帮助朋友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新的东西。

高兴之余,想起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新的东西,有时候是需要逼一下的。也就是说,人的学习需要有一点压力,在压力的推动下,才能够更好地学习。

人有惰性,并不总是想学习,钻研学问,而往往得过且过。拿我自己读书来说,虽然闲来无事总要读些东西,现在不大看书看报,多读些网络上的小文章,有些是有知识的,但也有很多是无聊而消闲的。读了半天,闭眼一想,什么印象都没有,没有增长一点学问。

如今有了一个问题,不管是自己提出了的还是别人提出了的,为了解决问题去读书,动脑筋、查资料,就有可能学习一点新的知识。“为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压力,就是一个推动力。

我们做学生的时候,每学一个新的课程,学习完了,总要有考试。为了考出一个好的成绩,也总要很好地复习。我的习惯是从头到尾把课程的内容看一遍,想想是不是都懂了,是不是把每一章每一节所讲述的定义、概念、定理、结论都搞清楚了。然后,再想想这些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整个课程内容串联起来。这样,考试的时候对于这个课程就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都放在了自己的脑子里。考试,就是给学生一个复习的压力。如果一门课程学完,老师就走了,也不考试,学生就很难去做这样的复习也就是总结性的学习。这样课程学习的效果就差了不少。

有时候去听一个讲座,听了过后,也不考试,也没有复习,事后或者几年以后,往往就脑子里空空如也,什么印象都没有了。这跟经过考试的课程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学习还是要逼一下,有一点压力才好。

教师要讲课,凡是要讲一门新课,就有很大的压力。自己学习的时候好像弄懂的事情,要让给学生讲清楚,就会出来很多问题。很多概念真要说清楚并不容易,会发现里面有不少“漏洞”,需要重新去补。这就要学习。这时候学习真是有动力了,有压力了,就要去看书,恶补。不过,等到讲完两三遍,对这门课程也就掌握得比较好了。这就是学习的效果,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教学相长”。

对于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科前沿方面的进展,给学生开课,更是需要费很大的功夫。要收集资料,自己先要弄清楚、理解地透彻,费尽心思。但是,真正讲了,对自己也是有收获的。

一个教师,要想自己在这个专业领域多懂得有些知识,还是要多上几门课。每上一门课程,就能够丰富不少知识。如果一个教师,不给学生讲课,只是做研究、发文章,有时候容易在基础知识的理解方面犯错误。讲课,也是使自己有学习的压力。

上班的时候,要经常被学生问问题。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就是一个大的压力,就要去认真学习,不然,就回答和解决不了学生的问题,也总是难堪的。

有时候,外专业的研究生也会来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与本专业的问题一样(当然还是有相同之处的)。这时候,如果直接回答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懂也可以,因为毕竟是另外专业的问题,但是这样做总觉得没有面子。于是就细心地听听他们的介绍,在询问他们问题所在的同时,一起与他们动动脑筋,往往还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的。而自己在帮助这些外专业的研究生的同时,也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些他们专业的知识。这是两利的。这种学习也是有一点被逼的意思。被逼一逼,就多学了一点东西。

孔子曰:“吾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鄙夫(直译:乡下人)问孔子的问题,孔子也不完全清楚,但是他通过向提问者的提问,帮助提问者弄清楚了问题,自己也得到了知识的丰富。学习《论语》中这一段的时候,我还是很有些共鸣。

所以,我们在提倡研究生要多与导师联系,有问题要及时向导师反映的同时,也提倡做教师的,要多给学生以帮助。实际上,在帮助学生的同时,导师自己往往也是有收获的。也就是被学生逼着学习。

学习,有时候需要被逼一下,逼一下对自己也有好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319752.html

上一篇:杂说“旦”
下一篇:大学与中学的一个显著差别
收藏 IP: 112.231.180.*| 热度|

41 郑永军 孙冰 徐耀 王安良 王华伟 李可 石磊 李学宽 冯圣中 宁利中 曹俊兴 尤明庆 李宏翰 檀成龙 苏德辰 刁承泰 陈新平 汪育才 胡泽春 赵凤光 张晓良 武夷山 梁洪泽 吴斌 刘良桂 杨立坚 信忠保 林建荣 姚小鸥 胡大伟 贾玉玺 王恪铭 李坤 许培扬 晏成和 郭红建 刘全生 张永刚 鲍海飞 罗春元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