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杂说“斤” 精选

已有 12812 次阅读 2020-9-2 08:29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斧子, 分析, 薪水, 斯文, 折断

杂说“斤”

去年说过“钱”,前几天说了“两”,今天说说“斤”。

钱、两、斤都是我国传统的衡器单位,历史上一两是十钱,一斤是十六两。半斤就是八两,所以半斤八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两个事物差不多,几乎一样。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一斤改成了十两,一斤的量没有变,仍然是民国时期规定的500克,这样一两就从民国时期的31.25克增加到50克,与此相应,一钱也就从3.125克增加到5克。

关于斤、两、钱与其他衡量单位的关系及变化,我曾经在《说传统的计量(3)》(2015-11-27)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38954.html中说得比较清楚了。本文不再多说。

不过,钱、两、斤三个字的本义都并不是衡器的单位。钱字的本义是一种农具,后来作为货币,两字则表示成对的两个,而斤的本义是斧子。

斤是斧子,象形字,尤其指砍木头的斧子。

油橄榄.png

斧,从父,从斤。父字本来就是手执斧子的样子,后来假借为父亲的父。由于假借为父亲的父了,其本义即斧子意义上的父便再加上一个象形的斤,成为斧。

油橄榄1.png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释斧字说:“所以斫也(斧是用来砍的东西)”。《诗经·豳风·破斧》中有诗句“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既弄坏了我的斧,又把我的斨弄缺了口)”。

由于斤字后来多作衡量单位,本义就不大用了。只是有时候与斧字一起使用,形成一个词。如《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苏轼《石钟山记》:“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斧也用作动词,砍削。我们现在请别人修改(或者欣赏)自己的文章,常常说:敬请斧正。

由于斧用于砍削和截断,便引申出决断的意思。古代帝王认为善于决断是作为君主应有的好品质,因此把斧子画在屏风上,刺绣在衣服上。这种白与黑相间的斧形图案称为“黼(音fu3,斧)”,也称为斧藻。

最后.jpg

 

上面引用《诗经》上的诗句中有一个“斨”字。斨,音qiang1,也是一种有方孔以安装木柄的斧子。《说文解字》:“斨,方銎斧也(銎,音qiong2,斧头上装柄的孔)。”斨与斧也常常在一起说,如《诗经·豳风·七月》:“取彼斧斨,以伐远扬(把斧子拿来,砍掉高高扬起的枝条)”。

斧、斨的“功能”都是“斫”。斫,音zhuo2,本义用斧子砍、劈。《说文解字》:“斫,击也”。其实就是砍,用刀斧砍或击打,砍木头、打石头、砍人等,无论砍什么都可以称斫。司马光叙述道,赤壁之战前夕,孙权下决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于是“拔刀斫前奏案”。也有人认为斫是斧子的刃。《墨子》:“斧以金为斫”。不过实际使用时,斫大多做动词用,砍、击。

析是现在用得很多的一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木,从斤,表示用斧子劈开木头。因此,析的本义就是劈,劈木头。《说文解字》:“析,破木也”。《诗经·齐风·南山》中有这样的诗句:“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没有斧子,当然无法砍柴。

把木头劈开,称为分析。引申为现代意义上的分析,也就是分开来、拆开来仔细辨认、观察研究。其实古人就这样引申了,《庄子·天下》篇中这样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用的“分析”意义差不多?

斩,用斧子砍断,特别是指把人砍断,也就是杀人,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尔雅·释诂》说:“斩,杀也”。《释名》说:“斫头曰斩,斩腰曰腰斩”。我们看古典小说,里面动不动就推出斩首,实在残酷得很。有人认为,斩这个刑罚本来就与“车裂”(用牛马拉的车把人撕裂的酷刑)有关,所以斩字从车。

斩后来也用来说把别的东西截断。我们现在还经常用披荆斩棘、斩钉截铁这些成语。烹饪的书上也常常说,“把排骨斩成小段”。

斩也可以用于对抽象的事物的截断,或者抽象事物的断裂。《孟子·离娄》中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泽”是恩泽,在这里指君主的功名事业对后代的影响;“斩”,断了,无法延续了。后人常常用这句话来告诫人们,不能靠在祖先创下的功德上面,要依靠自己的努力。

古代的服丧等级中,最重的等级称斩衰(在此处音cui1)。服丧者要穿粗麻布所制的丧服(这就是衰),不缝边,就用刀剪断(这就是斩)。根据礼制的规定,儿子对父亲服丧,就是穿三年这样的丧服,称为斩衰三年(当然还有其他的内容)。孔子的学生宰我对此不大满意,孔子说宰我不仁。

斮,读音也是zhuo2。《说文解字》:“斮,斩也”。斮字的用法与斫相似,但是用得很少。春秋时期,齐国与晋国在济南发生了有名的“鞌之战”,齐顷公轻敌被战败,只因为逄丑父(姓逄名丑父,逄,音pang2)李代桃僵,假扮成齐顷公的模样,齐顷公才得以脱逃。而逄丑父则被抓。《公羊传》这样记载:“(晋军的主帅)郤克曰:‘欺三军者,其法奈何?’曰:‘法斮。’于是斮逄丑父。”(《左传》记载略有不同,逄丑父被赦免) 逄丑父被认为是“忠君”的典型,如今在济南华不注山下“华阳宫”内还有祭祀他的“忠祠”。

断字的斤旁容易理解,用斧子砍断。断是简化字,繁体字是斷。斷的左边是㡭,是繼(现在简化为继)的古文,是把丝接上的意思,引申为接续。加上右边的斤,整个字的意思是砍断了。其实,篆字斷的左边就是把“㡭”左右翻个儿,也就是把㡭左边的一竖移到右边,这个字是古文的“绝”,再加上右边的斤,因此就是斷的意思,后来在篆字变隶书的时候,就写为斷了。

新,这个字从斤,好像不容易看出来是什么意思。新字的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新字的本义是用斧子砍伐木材。《说文解字》:“新,取木也”。

有人说,伐木是为了造新房子,所以引申为新旧的新。其实,应当是新旧的新,抽象得很,难以表示,于是假借了伐木的新。因此,新旧的新,应当是一个假借字。

“取木”,也是为了砍柴烧火,但是新已经被“假借”为新旧的新了,于是,人们又造了一个“薪”字,用于代替砍柴烧火意义上的新。加一个草字头,又表示砍柴所用的只是小树枝或草。可以说,新就是“薪”的本字。汉字的发展就是这样越来越精密,细致。薪是柴火,在城里居家过日子,柴和水都是要花钱买的。这是家庭的重要花销。于是,发工资就被称为发薪水。

斯字,现在的意义上,也看不出与斧子有什么关系。但是在古代,斯就是砍的意思。《说文解字》说:“斯,析也(斯也是砍木头)”。看看《诗经·陈风·墓门》里的诗句:“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墓前有荆棘,用斧子砍掉它)。

斯,由砍,引申为分开 。《庄子则阳》中这样说:“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由分开,又引申为距离,离开 。《列子·黄帝》说:“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现在我们常常用到的“斯”,是“此”的意思,是假借字,斯假借为“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就是此人。“天之将丧斯文也”,斯文,就是此文(文化、文献典章等),以后“斯文”引申为文人或文化或文雅。

折,是现在的常用字,弄断了的意思。看了上面的分析,千万不要望文生义认为折是斧子砍断了手。折的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思是用斧子砍断木头。后来右边的“断木”演变为“断草”。它的篆字字形,如“㪿”,左边是断开的草。《说文解字》:“㪿,斷也。从斤斷艸”。在隶书化的时候,“断草”上下连起来了,写成了“手”,于是成了提手旁的“折”。我们写篆字,左边不能写手。手是后来隶变后的产物。这个字的意思古今没有很大的变化,都是断。不过,现在的折往往是指用手折断,而不光是用刀斧砍断。普通话中,在弄断、弯曲、折叠等意义上,读zhe2。不过,在“断了”这个意义上,读she2。

听,这个字要多说几句。现在的听字是聽字的简化字。实际上,原来就有一个听字,也就是说,本来听和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

听字的意思是笑的样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听,笑貌也。司马相如赋:亡是公听然而笑。从口,斤聲。宜引切”。它的古音是ngin,现在读为yin2。上面引用的赋句是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的句子。《广韵》和《集韵》两部古代字书都说听是张大嘴的样子。笑得嘴像斧子那么大,当然是大笑了。这是一个很少用到的字。

聽才是耳朵的功能,所以是耳朵旁。表音的部分是壬(该字与壬不同,最下面一横最长,音ting3,是挺的本字)。聽字的古字是咡,其草字与听非常相近。民间把咡的草字楷化的过程中弄错成听,以后以讹传讹,也就俗成了听。在简化汉字时从俗,就把聽简化成了听。其实,当时把聽简化成咡就好了,但是,木已成舟,约定俗成,这么多年了,也就这样了。

还有几个以斤为音旁的字,如芹、近、靳、祈(据专家考察,它的古音也是“芹”)等。它们都是形声字,斤主要起表音的作用,当然也会与斧子有关的。比如近,是拿着斧子走去干活,自然不会远。又如祈,是请求祖先或神斫破困难或给予决断。这些虽然没有在古代的文献中明说,但是也还讲得通。

本文拉拉杂杂地说了斤字以及由斤作为“组分”的多个字的意义。汉字作为应用了两千多年的古老文字,虽然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得懂古代文章的大致内容,但是许多字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往往从字形上不能一下子找到现在的字义。作为热爱自己母语的知识分子,简单地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关博文

杂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168934.html

杂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4819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48924.html

上一篇:先报志愿后高考是均衡高等教育资源的根本之道
下一篇:日常生活中的“硝”
收藏 IP: 119.162.62.*| 热度|

22 郑永军 武夷山 刁承泰 王安良 尤明庆 姚小鸥 刘立 张晓良 李焰东 李东风 黄永义 段含明 韩玉芬 谢力 史永文 李学宽 王兴 杜占池 刘浔江 冯圣中 刘炜 王俊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