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说苏州平江路
假日出游,苏州是一个好去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中国人都知道的俗语,说的是千年以来中国最富庶的地区。现在到苏州去游玩的人,都知道苏州有一条平江路,大多希望到平江路去看一看。
平江路是苏州古城里的一条小路,位于苏州城的东北部。虽然说是小路,也有三里多长。在其他的古城之中,就算很长的道路了,大多数古城,如济南明清古城是省城,从东到西总共也就这么长。苏州城里的街道布局,从宋代到20世纪末,似乎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
在900年前的南宋时代刻制的苏州城市地图平江图上,很容易能够找到如今平江路的位置。
与2015年的苏州市地图相比较,可以作一个对应。只是注意,南宋的平江图在城中心子城(统治中心)附近比例故意画的夸大一些,靠城池边缘则缩小一点。颇让人想起,中国的古画中,大人物总是比仆人、书僮们高大许多,不成比例。
中国的古城,都是由高大的城墙围起来的居民区,是当地的行政中心,以矩形为多。苏州是一个古城。据说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策划下兴建起来的。城市依旁三横四直的河道而建,其位置和大小一直没有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很大的古城,直至明清时代,其大小只是次于南北二京这样的京城。
唐末诗人杜荀鹤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平江路就是依旁苏州城里第四直河而建的街道。到了那里,可以尽见杜荀鹤的诗意。这是一个可以起兴可以怀旧的地方。
不过,现在平江路上开起了许多小商店,许许多多小吃店,以及据说有老苏州生活特征的商店和消闲娱乐场所。这都是该处开辟为旅游地区后新开出来的。与国内其他旅游“古街”相比,那里的房舍大多还是旧的,并不富丽堂皇,甚至有些破旧的样子,所以仍然还有古城的遗风。
我小时候很少到那里去,原因很简单,那里没有商店,都只是普通的居民住宅。我住在城中心,平江路在城东缘,虽然我有几位同学住在离平江路不远的巷子里,但是都在平江路的西边,我到同学家大多也不用走到平江路。那时候,那里真是清静,除了小巷子里老百姓偶尔的说话声、走街串巷者的一两声吆喝和从家里有线广播喇叭中飘出的苏州弹词的叮叮咚咚丝弦声,很少有别的声响了。
显然,这种幽静不是少年人所喜欢的,少年人还是喜欢观前街和玄妙观里的热闹。
我小时候,大家都不提旧,因为旧意味着腐朽和没落。所以,我的以及我的同学、朋友们的历史知识都很薄弱。那一条路叫平江路,我家所在的地方属于平江区观前办事处察院场居民委员会,我所在的学校南边有一块大石碑,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江图。但是,我竟然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平江。
我从教科书上知道的唯一的平江是位于湖南的平江县,那里是平江起义的所在地,我想我的同时代或更年轻一点的人那时候的知识大概都是如此。我曾经想过,我们这里为什么叫做平江区?这是纪念湖南平江起义吗?这看起来很可笑,但是我当时的知识就是这样的可怜。
到了成年之后很久,我才知道,原来平江是苏州曾经的名字。苏州这个地方春秋时是吴国的都城,以后城市所在地称吴县,它是吴郡的郡治。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吴郡为苏州,从此至今的1400多年中,大多数时间多称苏州。但是,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俶(975年)曾经把苏州称为平江军。那时候的长江三角洲还没有现在这样大,苏州就已经在长江口(那时候称苏州洋)了,把扼守长江口的城市称为平江,其寓意是可以理解的。虽然这个名称只存在了三年的时间就被宋朝改回了苏州,但开始有了平江这个名字。苏州宋徽宗政和3年(1113年),由于宋徽宗在做皇帝之前,名义上在苏州任过职,所以在登基后照例升苏州为府,改称平江府。因此,从北宋末年开始,苏州就改称平江了。这就是南宋所刻的苏州城的地图被称为平江图的原因。
元代继承了南宋的称呼,把平江府改平江路(这里的路是元代的行政区划名称)。到明初(1367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明清两代都称苏州府。
这样,历史上苏州被称为平江的时间也有250年之久。平江成为苏州的一个历史称呼也是当然的事情。只是苏州以及吴的名声太大,把平江这个名称遮盖住了。
在乾隆年间的书籍上,现在的这条平江路就已经有了这个称呼了。它是沿河的一条南北向的路,只供人们行走罢了。路上没有什么大的住宅。大的住宅都在东西向的街巷里。那里才有大门朝南,一进又一进很进深的大宅院。当然,这些大宅院的外表往往也很普通,只是显得略微宽敞一点罢了。因为主人们并不想过分张扬,苏州本来就是一个最富庶的地方,也是达官贵人退居林下想安居乐业的地方,容易引起当政者的注意。所以主人们大抵希望低调一点,以免轻易介入官场纷争。
平江路东西各有一条平行的南北向的路,长度都相差不多。东面一条称仓街。仓街离东城墙不远了。那里在明清时代是苏州城里的“工业区”,机织业大都集中于此。丝织业的雇佣工人人数众多,也有为提高工资而罢工(叫歇)之事。雍正年间的官府还下令“永禁机匠叫歇”,此石碑现存苏州碑刻博物馆。仓街那里过去更是没有商店的,旧时苏州人有饿煞仓街之说(附近没有饭店、小吃店)。
平江路与仓街之间的许多条横巷有些很大的宅子,如中张家巷里有两个宅子现在是开辟成博物馆的。一个是全晋会馆,现在是中国昆曲博物馆,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京剧和各地方戏都受昆曲的滋润。在昆曲博物馆还常常可以欣赏到昆曲的表演。另一个是苏州评弹博物馆,不了解苏州评弹,很难说对于长三角有真正的了解。
平江路西面的平行长街称临顿路,临顿路靠着第三直河。临顿路往北直通齐门,交通方便得多。所以,平江路附近有着较多大户人家的东西向横巷多在平江路与临顿路之间。那里既比较安静,交通也方便一些。
临顿路是民国期间开始拓宽的,我小时候那里已经有较为繁荣的商业了。在平江路的北端,到临顿路之间,还有着苏州最有名的两处私家园林,拙政园和狮子林。过去它们实际上是深宅大院里的花园。拙政园的邻居,是著名的苏州博物馆。贝聿铭设计的新馆舍,与那一带的原有风貌很是相合。当然,随着游人的增加,那里的街道不得不拓宽一些。
有人说,平江路及两旁的那些横巷里的大宅子以及宅子里大大小小的花园代表着历史上苏州。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却不全面。历史上的苏州,不仅仅是这些大宅子和园林,而更重要的是商业和街市。
乾隆年间的书《扬州画舫录》比较了江南最著名的城市,它的结论是:“扬州以园林胜、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街市胜”。这说明在那时人的心目中,苏州是一个经济城市。《红楼梦》在小说的一开始就说阊门一带“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苏州的繁华,城西远胜于东城。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清乾隆年间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以十二米多的长卷,描绘了苏州城西的繁华景色。虽然这种繁荣在1860年前后的战乱中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后来又迅速崛起,随着沪宁铁路的开通,城西阊门及石路一带又繁华起来。民国年间,城里拓宽街道,城市中心的观前街又成为第一号的商业中心。
商业发达,交通就要通畅,街道要拓宽,房舍要翻盖,所以,越是这样的地方,城市面貌的变化就大,甚至日新月异。
而平江路附近由于原来就没有多少商业,又处于城市的东北隅,所以长期没有得到大的开发,这样保留下来旧日的面貌就比较多。在这个意义上,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开发慢成了保存历史面貌多的原因。
实际上,很多保存历史遗存较多的地方,都是因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慢。例如苏州远郊的周庄也是这个原因,成为保存历史遗产较多的江南村落,现在倒反而成了旅游的热点。这也是“祸福相倚”。
现在走在平江路,往往看到的是人挤着人,最多尝到几种不知道哪里风味的小吃。其实,平江路的真正味道,并不仅仅在枕着小河的平江路上,而更多的在与平江路垂直的那一条条东西向的幽静的小巷子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