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什么反对让学生过早地选课和选考
现在的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比过去大多了,不但大学生有许多门课程供选修,中学生也必须选择课程,选择上哪些课程、不上哪些课程,必须这样做,不然就没有办法进入大学,因为高考的计分方法就是如此。
过去,高考是文理分别考试的,至少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上半期是如此的。但是,那时候高中上课仍然是一样的课程,并未文理分开,而且基本上都规规矩矩地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高中上满了三年的课程。到了1966年,一切都乱套了。十多年后恢复高考,一开始,还是照着老规矩办。后来,高中分文理科上课的就越来越多了。“理科生”的历史地理课程稀里糊涂过去,“文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糊弄作弊。由于高中文理分班和用一年时间复习能够提高升学率,于是,按照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于是基本上所有的高中都这样做了。这样,就形成了理科的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文科的学生不懂科学、学艺术的学生既不懂科学也缺乏文化知识只有一点技艺这样的局面。取消文理分科似乎成为了全民的共识。
由于高中毕业生总是希望上大学的,因此,高考必定是高中教育和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很多年来,总有人说不要高考做指挥棒,但是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高考一定是指挥棒,只有怎么正确指挥的问题。现在的高考名义上是消除了文理分科,文理科的语数外三门考试的考题也将一样了。但是,由于让学生选择学习和考试的科目,实际上仍存在着与文理分科差不多的缺陷。学生仍然在基础知识的结构上,仍然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缺陷更加难以克服。
如今很多在大学里被“吐糟”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大学教育所造成的,其根子在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所学习的全部内容,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需要了解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技艺。无论是否上大学、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人,都是有必要了解这些知识,都需要掌握这些技术和技艺。这是作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是否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艺,涉及到他们能不能很好地在将来社会里愉快地生活和生存。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把高中的课程分成所谓一和二,让学生去选修。应当把大家都需要的内容放到中学讲授,对于一部分只是将来专业需要的内容可以放到高等学校去学习。
现在让高中生选课,名义上是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让学生可以更加生动、主动地学习,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高中生并不知道他自己将来想干什么,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兴趣,更不知道自己在学习上的长处和短处,因而并不知道自己想选什么。现实中的大多数是教师和家长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为了升学和将来的就业而替学生作选择。而这样的选择实际上与设计选修、选考方案的初衷相差十万八千里。
如果真正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作自由选择,其结果必定引起每一届学生学习某些课程的人数动荡很大,这将给高中教学在教师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配备带来很大的困难,照现在的情况,恐怕只有很少的学校能够真正有能力这样做。
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已经接近一半了,考虑到高中的毛入学率有百分之八十多,所以实际上高中毕业生的一大半是能够上大学的。这些人在高等学校学习,由于在高中选课不同,造成的对该门课程的基础不同,这将给高等学校的教学造成困难。如果,按照选过这门高中课程的基础来学,势必一部分人跟不上。如果按没有选过的基础来讲授,势必使得学过这门课的学生感到无聊和浪费时间,甚至失去兴趣。
按照过去文理分科的情况,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补救”,如今针对学生杂七杂八的基础,高等学校想做补救也是困难的事情。
学生愿意学习什么,将来愿意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当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现在的大多数学生,上大学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到了大学上了一些课程以后,才发现自己喜欢另一个专业。亏得现在很多大学还有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但是,现在我们却要求学生实际上在刚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就要做这样的选择。这与过去的文理分科实际上仍然是“换汤不换药”,除了造成新的更大的困难以外,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
前两年,在上海和浙江首先实行的3+3的高考模式引出了很多学生不愿意选修物理的问题。如今,很多省份鉴于这种前车之鉴,又改造成3+1+2的模式。所谓3是统一考试的语数外,1则是物理与历史之间的二选一,2则是其他学科中选择两门。显然,这种变化只是由于众多理工科学校需要足够多的学生学习物理,而前两年众多考生不愿意选修物理,引起众多物理学家反对的结果。但是,难道学物理的不需要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吗?难道现在社会上人们普遍存在的对环境、健康等方面的误解不是化学和生物基础知识的不足吗?如果人们普遍不愿意选修化学或生物又怎么办?所以这种捉襟见肘的补救办法实在没有任何道理。
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让年轻人提早进行将来的职业规划,这些话听起来都很漂亮。我们的主张总是更漂亮、更激进、更革命的能够吸引人,但是,实际上造成的危害往往也更大。
我一直主张,培养的中学生毕业生应当是文理各科全面发展的,专业的分工需要在大学最好在大学二、三年级再考虑。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学习各种基础知识太多了,而是读书太少、做复习题太多、无聊的模拟考试太多。读书越多,学习的范围越广,人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越高,因为那是不断得到新的信息。而重复的做题和一遍又一遍地“炒冷饭”,学生就会厌烦,因为那没有得到多少新的信息,人会疲劳和厭恶。
基础既广又厚,才能够盖起高楼。多读书,见多识广,才能够真正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们现在常常抱怨科技工作者的原创性工作很少,除了在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考察等方面的原因之外,科技人员本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知识储备不够的科技人员,只能从事低层次的科技劳动,而任何低层次的劳动,很容易被机械和人工智能所代替。所以,我们的教学改革方向应当是让学生多读书、少做无聊的复习题。
如今,我们试图“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减少考试内容绝不可能做到减轻学生负担,反而只能使学生陷入反复地做练习题之中,只能增加学生的疲劳和反感程度。
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的大多数科目,都是要进行省一级统一进行的学业水平考试的。那么,在高考的计分上,完全可能用上3+N( N = 全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方式。根本用不着把好好的一门课程拦腰截断,分什么一、二,分什么选修、必修课程。这样做,既简单又方便,又有利于高中的教学工作。当然,具体各科的分值可以有不同的权重。这种计分方法,便宜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吃亏的是偏科的学生。我们的教育不正是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吗?
这种3 + N高考计分方法实行起来会有什么困难吗?我看不出来。
是照顾那些偏科的学生重要,还是使得学生全面发展重要?在有些人的眼里,好像全面发展就要对国家造成灾难一样,他们好像与让学生全面发展有仇恨似的。
至于个别偏科的天才学生,完全可以用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方法去解决,因为,偏科的天才总是极少数,而要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全面发展才是大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