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耳朵与右耳朵
人有两只耳朵,左耳朵和右耳朵。不过,本文不是讲人体的这两只耳朵,而是说汉字有“耳朵旁”,阝,形状像一只耳朵,故名。而耳朵旁又有完全不同的两种,一种阝在左边,如阶、险、阻、隔、陆、队等等,称左耳朵或左耳旁;另一种阝在字的右边,如邓、郑、郭、郊、都、鄙等等,人称右耳朵或右耳旁。
这种“耳朵”长在左边还是右边,意义完全不同。举几个例子,如陴和郫,组分一样,都是一个卑加一个耳朵,意思却大不一样。陴是城墙上的女墙,即城垛子,有时就指城墙;郫是地名,郫县在四川,喜欢做川菜的朋友都知道,正宗的川菜离不开郫县豆瓣。如障和鄣,障是障碍;鄣是古地名。又如陲和郵,陲是边疆、常用词边陲;郵是驿站,引申为传递,现在简化成邮,邮局、邮票中的邮都是传递。又如防和邡,防的本义是河堤(堤字过去写为隄,也有左耳朵),引申为防御、防备等义;邡是地名,十年前四川汶川地震时,全国老百姓都知道了“什邡”这个地方。又如陨和郧,陨是往下掉,陨石、陨落等;郧是地名,中国著名的汽车城湖北十堰市的所在地原来就称郧县、郧阳等。这些字的“耳朵旁”放在左边或右边,分别构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因此,这些字都不能够像“够”和“夠”那样左右换着写。
左耳旁,是阜字的简写(当然,这个简写大概发生在两千来年前)。阜的意思是土山,也就是高的地方。所以左耳旁的字的本义都与地势高有关系。如上面提到过的阶、险、阻、隔、陆、队、陴、障、陲、防、陨都是如此。
阶是台阶的意思(繁体字是階)。与之形、义都相近的有一个“陛”,也是台阶的意思。君王坐在高处,人们跟君王说话,不能够直接说,只能对站在君王台阶下的“下人”说,请他转达,所以称“陛下”。
险、阻、隔都与“高地”有关,自不用多说。陆的本义就是高起的平地。
“队”(繁体:隊)字的本义是从高处下落,后来,队又引申出排队的队的意思(落下聚为一堆又引申出一队),而本义“队落”被写成了“坠”(繁体:墜)。墜是后起字,古人最早都写成隊。
上面已经提到的陴(城墙上的女墙)、障、防、陨也都与高地有关。上面说到的这些字中间,看上去唯一的例外好像是陲,解释为边陲,似乎与高地没有关系。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些曲折。本来,陲的本义是高处,而垂字的本意才是边,《庄子·逍遥游》中间说鹏“其翼若垂天之云”,就是说鹏的翅膀像展到天边的云那样大。后来陲假借为垂,成了边陲,而从高处悬挂下来却用了垂。文字的用法就是这样约定俗成的。
这样的“左耳旁”的字,如果我们查过去的字典,例如按部首排列的《康熙字典》、《辞源》等,就要查八画的阜部。
右耳旁,则是邑字的简写(同样,大约是两千来年前的简写)。邑是古代的居民聚居处,相当于后世的城市。在上古,一个邑差不多就是一个国。邑和国的意思基本上差不多。从字形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口,表示疆域。不过,后来经过不断的兼并,一个国可能拥有好多个邑了。这样,在《左传》这部书中,不同诸侯国的人说话,尊称对方国家为“大国”,谦称自己国家为“小邑”。右耳旁就是邑,所以带右耳旁的字,全都与城市或国家有关。
举几个例子,郭,原义是外城墙,也就是在城外再修筑一道墙。《孟子》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就是这个意思。后世人们常常把城市称城郭。孟浩然有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其中郭就是城郭的意思。
都,也是城邑。在周代,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牌位)的邑称为都。这样才有了后世首都、都市这样的称呼。都字作为全、完全等义,是后来的假借。
郊,现在还是郊区的意思。居民聚居处称邑、建一道墙围起来称城,远离城的地方称野(古文中的野人就是指住在“野”的人,也就是农民,并不是现在有些人要努力寻找的“野人”)。城与野之间的部分就是“郊”,郊者交也,城野之交。所以,郊区是离城不远的地方。
鄙,也是邑。周代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周天子把他的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国的国君又把他的子弟,分封到属于他的国土上,他们都居住在邑。上面已经说了,有宗庙、祖宗神主的是都,而没有的就往往称鄙。所以都和鄙往往对称。都,是“中心城市”,往往更热闹、更大,而鄙则是“边鄙”。这样鄙就有了“边上”的,远离中心的意思,又引申出“被轻视”“被鄙薄”这些意思。春秋时各国的“外交人员”,作为谦称,常称“我国”为“鄙邑”。直到近代甚至现代,人们还常常自称鄙人。
这样,带右耳旁的字,总是与城邑有关。上面说到的郫、鄣、郧、邡等都是地名用字。另外,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这样带右耳旁的字,用作姓氏用字,如邓、郑、邹、邬、邢等。这些都是古代的小国名称,或者说是古代的邑名。那些国度的国君就以国为氏,后来就都称为姓(“那”本身也是一个国名,用作指示代词是后来的假借)。这样的字,查过去的字典都要查七画的“邑部”。
总之,左耳旁和右耳旁虽然外形一样,放在字的左边和右边,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弄清楚了它们的意义,对于深入了解带这些偏旁的字是很有益处的。
有人说,这两种“耳朵”都是“软耳朵”,还有一种“硬耳朵”——卩呢,也是耳朵啊。今天说不少了,关于硬耳朵,卩,下一次再说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