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腊八”扯到“八”
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腊八,今年的天气到现在还没有怎么冷,雾霾倒是不少,我怀疑这与天气不冷也有关系。往年冬天,只要西北风一刮,就立马晴空万里,今年好像北冰洋的动力不足,似乎一次北风怒号都没有,不知道与全球气候变暖是否有关。但是不管天气怎样不冷,雾霾怎样不肯散去,日子还是一天天过去了,腊八粥还是要吃的。
吃腊八粥,是与佛教有关的习俗。腊八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据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送他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终于成道。佛教徒称此日为成道节,以乳糜供佛。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的佛教徒定此日为夏历腊月初八,乳糜并不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于是把供佛的乳糜改为用米和果物煮成的粥。任何宗教要想在中国扎下根,就要作一定的变化以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中国特色,才能够传得下去。
腊月初八,人们不但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也向广大信众或百姓施粥,这一方面是散福,一方面是积功德。所以,腊八节各个寺庙都非常热闹,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大家都纷纷前去吃粥,以分得一些福分。过去寒冬腊月,有些穷人身单衣薄、腹中饥饿,到那里吃得一碗热粥,也可多苟延一天。当然,现在一般人无非是去凑个热闹,图个吉利。
我小时候看当时的儿童读物,称吃腊八粥的习俗系劝人节俭、不浪费粮食。说是有富贵人家平时浪费粮食,每天淘米洗菜时扔掉不少米屑菜皮,被邻人拾起晒干。后来富贵人家因故家道中落,贫穷到冬天无粮可食,邻人将历年捡拾起的粮食菜品煮粥奉还云云。我想,这类民间故事当为中国的正统人士所编,以“抵制”佛教的影响。一些人想扩大佛教的影响,另一些人想抵制,这也是千百年来的一个传统。
佛教毕竟是宗教,宗教的事情与我们凡夫俗子总是不同,他们那里发生的事件都是很“巧”的。例如,观世音菩萨的生日是二月十九,出家日为六月十九,成道日为九月十九,一般的信徒都称之为“观音诞”。这三个日子都是十九。又如,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是四月初八,成道则是十二月初八,都是初八。这种事情也只有发生在宗教里面。
最近几十年来,在所有的数字之中,八可能是最受人青睐的数目字。其原因大家都知道,那是受广东人、香港人的影响,把八与发财联系在一起的缘故。那里的商人最为迷信,喜欢讨得“口彩”。
汉字八的写法,一撇一捺。“为什么数字“八”要这样写?”我还没有看到现在有什么人提出这样的看上去有点傻乎乎又有点新奇的问题。
古人数字的写法,一就画一道杠,二就画两道杠,但是,画到四道杠就已经很多了,不能继续那么画下去,总要想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古人惯用的“假借”。所谓假借就是借一个相同读音的字来表示想表达的意思,用现在的话就是写一个“别字”。现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写东西,不会写就用汉语拼音写,就是假借汉语拼音字母,这是与外国人差不多的办法。中国古人就是用同音字来表示一个没有的字。数字“ba”没有这个字,就借一个“八”来表示。
“八”字原来的意思是“分、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一撇一捺,像背对背,表示分、别。八字的这个意思现在很少用。清代大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现在江浙俗语把“给人东西”称“八”,把东西给人了,就是与东西分别了(“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给你就是分你。如今上海话说“给你”的语音还是“八侬”(江浙都基本相似,包括江淮官话像扬州话也说“把你”)。
虽然现在我们单说一个“八”已经想不到“八”是“分别”、“相背”的意思了,但是很多字在造字的时候都用到了这个意义上的“八”。我们可以简单举几个例子。
“分”字,上面一个“八”,下面一个“刀”,刀一拉,就分开了。
“小”字,中间一竖,把“八”分在两边。东西一分,就分小了(《说文解字》:“丨见而分之”)。
“半”字,其篆字上面是“八”,下面是“牛”。原义是把一物从中间分成两半(《说文解字》:“物中分也”,以牛象征大物)。后来“半”仅表示“一半”,而把“将物中分”的意义加上一个“立刀”,强调用刀一分两半,另造一字“判”(如判若两人、判若鸿沟等),引申为“区分、分辨”(如判别是非、判断),又引申为“裁定”(如评判、审判)。
“公”字,原义是平分。现在说公平、公正,仍然有这样的含义。上面是八,下面是厶(私的古字)。《韩非子》:“背厶为公”。与私相反,就是公。上面的八就“背”(反)的意思。
“介”字,介字的篆字,中间是人,把“八”的一撇一捺分在两边。介字的原义是画分(“画”繁体字为“畫”,俗又加立刀,写为“劃”,如今简化为“划”),古人要划分的最重要的东西当然是田地,于是,把这个意义上的“介”写为“畍”又写为“界”。而介字则专作“中介”用(如介绍)。
还有不少这样的字,不过,我们必须打住了,再说下去,要“味同嚼蜡”了。拉拉扯扯,从“腊八”扯到了“八”。至于腊八的“腊”,我在2016年1月11日写过一篇《腊月说腊》(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49541.html ),可能就说得有点像“嚼蜡”了,不过那里的几个字也确实麻烦,不容易说清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