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真的体现了贡献平等吗? 精选

已有 13282 次阅读 2022-1-17 14: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2022年1月起,几个流量很大的公众号都积极解读了基金申请指南里不再区分申请人代表成果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注意事项,特别是这些公众号的博文都链接了俺2018年在科学网发表的博文《一字并肩王: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现象》。于是一些好友都转载了这些公众号的推文给我,个别公众号上这个博文的浏览量超过了6万,俺看了一些公众号下的留言,基本都是以赞同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的为主,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科研领域某些不正常的生态,需要进一步纠正。

    1,学科有差异,唯论文数量是不恰当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评价指标里过分强调了SCI论文数量的权重,对一些论文数量少的研究人员造成了很大压力。一些单位在职称晋升,人才招聘中过分突出了SCI论文数量,甚至在绩效分配中粗暴按照数量和期刊等级来兑现,对于处于经济窘境的年轻人产生了严重误导。因此,同行之间甚至跨专业,跨单位之间互相挂名共同第一,共同通讯来增加论文数量,如果更多的人以合作之名加入到这个游戏之中,一篇论文就可能出现了更多的共同第一作者和更多的共同通讯作者。

  2,扯虎皮当大旗,投名状般挂大佬来站队。

      虽然国际期刊都是同行评审国际化,但实际上每个期刊都有固定的读者群,审稿人群,作者群和学术编辑圈子。在以刊评文和唯影响因子,唯分区情形下,很多时候稿件通讯作者的学术影响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审稿人甚至学术编辑的裁决和判断。对于多数国际期刊来说,知名研究人员主动和受邀投稿都会受到青睐,因为这些知名研究人员的论文发表后会很大程度增加期刊阅读量,下载量和关注度,特别是会潜在增加期刊论文的引用和影响因子。考虑到知名学者自己的业务也很忙,如果把某知名学者列为第一作者或者唯一通讯作者非常不现实,毕竟绝大多数稿件都要通过在线投稿,修改和答复审稿人的流程,甚至会出现被编辑秒拒的情形。这种情况下,把某知名学者挂共同通讯或者并列第一作者(物理位置是第二作者),一定程度上会为稿件增加送审和录用的机会,如果论文发表了,作为实际论文完成人还可以到处宣讲自己和某某知名学者合作发表论文,也会增加论文的引用量。甚至,想当然的认为和某知名研究人员的关系又增进了。

    3,分工不同不是并列通讯署名的坚强理由。

    如那几个公众号网友留言说的,一部分人负责建模和理论分析,一部分人负责数值计算,一部分人负责实验,一部分人负责提供经费支持,因此大家都有贡献可以当共同第一作者。客观来说,凡是论文署名的作者都是应该有贡献的,按照实际贡献大小来排列署名次序就可以的。所谓贡献一样大,这样的理由是苍白的。这种掌握单一技能的人员是不能当第一作者,也是不能当通讯作者的。第一作者应该是完全知晓论文全部细节并能判断细节准确性的实际完成者,如果不具备这个特征是不能当第一作者的。而通讯作者基本上是论文的责任人,号称背锅侠,和第一作者共同拥有成果,是论文点子和方法的提出者。

  4,课题组的助手和二导师要准确定位,协助PI做好实际指导。

      以科研为主的单位在招聘青年人才的时候都是以课题组方向需要来设置岗位,课题组PI手下会有很多的助手和青年研究人员来协助团队的指导和发展,而PI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团队并为团队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和绩效。一般而言,新入职的青年研究研究人员不具有导师资格,即使给了导师资格而研究生指标很少。这种情况下需要借助课题组PI来得到研究生指标,主要是为PI指导研究生。在反五唯下,一些高校取消了学位授予和发表SCI论文挂钩的要求,这种情况下课题组助手指导PI的研究生取得的成果也是可以当第一作者,用于青年助手职称晋升和NSFC项目申请的需要。虽然取消了学位授予强制发表论文的要求,但博士生毕业求职的时候还是需要第一作者论文的,这种情况下只能给实际指导的青年助手共同第一或者并列通讯作者身份了。

      如公众号网友质疑的那样,为什么大课题组青年助手和青年教师不自己独立搞科研,非要帮助大佬PI指导研究生呢?这个和实际研究方向有关,对于基础理论研究,即使经费缺乏情况下也可以独立开展研究,而有些学科对实验设备和科研经费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大团队协作,这种情况下人手和经费不足只能加入某些大的课题组,自己是不能独立开展研究的,也是无奈之举。

      因此,对于加入到大团队的青年助手和青年研究人员,要准确定位,一方面要享受大团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方面不能计较个人暂时的得失,要往前看,充分利用大课题组的资源优势,积极做贡献,以实际贡献打动课题组PI和赢得合作伙伴的尊重,就会有发展机会。另一方面,要从酒桌文化中启发,时刻牢记课题组的PI是唯一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避免和课题组PI搞并列通讯作者。

      并列通讯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同一个团队和工作单位的。如果研究成果只发表在非本领域主流期刊上,比如非top期刊上的论文要尽量避免出现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如果在那几个知名的国际期刊或者主流top期刊上能发表,搞多个并列第一和通讯是可以被接受的,国际合作的话也是可以接受并列第一和并列通讯作者形式的。如果是常规的工作发表在普通的SCI期刊上,还是不要搞多个并列第一和通讯了,如果为了读者联系方便,不妨把所有作者的电子邮件都打印在第一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321446.html

上一篇:不可随意任性否定一个国际期刊
下一篇:从研究生调剂申请看考研指导的必要性
收藏 IP: 60.13.10.*| 热度|

21 郭战胜 王林波 周忠浩 郑永军 罗开盛 李宏翰 吴明火 杜永军 王启云 武夷山 耿爱莲 牛凤岐 许培扬 黄永义 张俊鹏 王从彦 杨东方 吴斌 罗春元 鹿露露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