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lky 应当重视建设生态文明!

博文

讨论大气污染管理中的“总量控制”问题

已有 4669 次阅读 2015-8-11 20:30 |个人分类:灰霾|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灰霾, 大气污染, 总量控制

今天科学网转载了中国科学报《新闻》:“大气治理:从总量控制到精细管理”。我评论说,该文作者并不了解什么是大气污染的“总量控制”和“精细管理”,文章是“一篇错误观点的报道!”

 

除了气象和地理等自然因素外,大气污染控制针对的是“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两个方面。请注意:大气环境质量是控制的结果,污染源排放量是控制的对象。如果不关注污染减排,凭什么去达到“达标规划”中制订的空气质量?

 

因此,说达标规划关注的是空气质量,而不是污染减排,这其实也是大气治理从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控制过渡到质量控制特别显著的标志。”从概念上已经十分错失了。如果这句活正是“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长解洪兴所说,我建议这位秘书长应当重新学习有关大气污染控制的知识,以免误导本职工作。

 

最早的大气污染控制对象当然也是从环境质量开始的:建一家厂,有个烟囱,控制它的排放量和烟囱高度等设计,以便厂周围的地面浓度达到要求的环境标准。然而国家制定的排放标准是“出口浓度”,并不是排放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有相应的出口浓度限制。(即使排放量大,只要混合足够空气,稀释了,也可能达标。)当时重视“高烟囱”技术。烟囱高度高了,高处风速大,易于扩散;而且烟囱离地面远,自然在地面造成的污染物浓度也会降低。这样,一要控制烟囱出口污染物浓度;二要控制“最大着地浓度”(特别是特殊气象条件下,如“薰烟”~混合层顶略高于烟气抬升高度时),要求地面空气质量达到要求。

 

上面解释的单个污染源控制在讨论一个工业蓬勃发展地区的空气质量时就有问题了。因为即使分立地说,一个一个污染源都满足了空气质量要求,但多个污染源产生的地面浓度叠加,就会超出环境质量指标。因此需要一个地区的大气环境规划评价,包括根据地理地形和气象条件的模式计算,因为有输送扩散问题,做出的规划不仅含排放强度要求,而且含烟囱高度和位置(风向)的要求等等。。。朝向一个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将有“总量控制”的要求发展。(~污染物“容量”)

 

我国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战略是针对酸雨污染问题提出来的。从80年代起至今,酸雨污染问题和控制一直是我国环保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酸雨主要是指降水(雨、雪、雹)酸度(pH值低于5.6)的状况。原因是人为排放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硫酸滴、硫酸盐;氮氧化物、硝酸滴、硝酸盐造成。但指标是pH值,指溶液里阴阳离子比例关系,不是指污染物沉降和沉积到地面的严重程度。我国北方地区土壤碱性高,降水会受浮尘等混合影响。因此,虽然目前大家知道北方地区“酸沉降量”其实高于南方,但测定的“酸雨区”基本上在长江以南。

 

上面列出的“酸性污染物”,可以经历中长距离输送,特别是硫酸盐和硝酸盐,可达千公里以上。因此,一个地区的酸雨或酸沉降,有可能来自别的地区。因此,要治理酸雨污染,就需要大地区级别,以致全国的大气环境规划,进行大范围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了。当年国家环保总局的“三三二一一(三河三湖两控区一湾一市)”工程中,“两控区”就是把全国划分为主要进行SO2浓度控制,和需要进行酸雨控制的区域。当时的主要策略,就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国家环保总局编制了怎样进行总量控制的技术方法,列举了可以应用的空气质量计算模式,以及不同地区可以应用的系数。(请留意当年国家气象局资深研究员徐大海和俎铁林的工作。)

 

问题是:这样的“总量控制”战略和方法,执行了吗,结果怎样?

 

当年我国的“法规空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10。“总量控制”的主要对象是二氧化硫。应当说,在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二氧化硫在城市里的地面浓度都连续下降,达到了预想的要求。但是,这种改善是怎样获得的?

 

都知道我国烟气脱硫的实质性工作是2007年以后才“实质性”地开始的。那么凭什么各地城市地面二氧化硫浓度得以逐年降低呢?查查各地城市环保部门的工作年报,可以看到原因:强调“关、停、转、并、移”,介绍当年拆除了多少烟囱。。。但各地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可见实际上的战术是把污染企业小并大,并从城区搬出去,搬到郊区及至外地,同时采用高烟囱。因此达到城区污染物地面浓度的降低。实际上京津冀鲁、鲁苏豫鄂皖、长三角、珠三角,星罗棋布的污染企业,仍然肆无忌惮地增加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清华大学有污染源调查文章发表)。2007年国家重视实施脱硫工作了,但是,除了像北上广少数大型国企比较认真脱硫外,弄虚作假、知法犯法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它们的次生污染物(硫酸盐和硝酸盐),在我国东部上空持续游荡。这些,正是进入21世纪以来,灰霾/雾霾(硫酸盐和硝酸盐是主要组成)猖狂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经济发展是东部更快,我国严重酸雨区也因此从西南华南转变为长三角和东部。

 

可见,并非国家制订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战略不好,主要问题是没有被执行。各地没有强调控制和减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相反实质上排放量不断增加,终于灰霾/雾霾问题在2011年首都北京集中爆发,震惊全国以致世界。20131月中下旬北京,20131021-22日哈尔滨的雾霾污染事件,将永远不会被忘记。

 

2014年以来,灰霾/雾霾污染有所减缓。特别是今年,进入夏季以来,各地多报告蓝天白云的好天气。除了夏季气温高,通常“混合层厚度”比较冬季大三五倍,甚至十倍之外,京津冀等地区的“经济下行”功不可没,成效明显。但是,正如《新闻》中介绍,“。。。其实对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起更大作用的是经济结构、规模和效益。”要进行污染物减排,单个企业效果不足,整体经济结构调整,效益要“合法(脱硫脱氮不能弄虚作假)”更加重要,也就是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战略十分重要!

 

原有的“总量控制”战略在方法上存在问题。那是因为以酸雨指标(pH值)为讨论问题的基础。这一问题在NASA遥感PM2.5浓度在华北地区最严重,但我国酸雨严重地区在东部的长江以南地区之间的矛盾之中,得到了实证。

 

酸雨的前体物实际上就是灰霾/雾霾中的主要成分,造成严重霾污染的原因就是没有执行空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战略和方法的要求。尽管先前对酸性污染物沉积和酸雨pH值指标之间有矛盾,需要改进。但精细化管理了大气污染源,才有可能“精细化管理”大气环境质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912320.html

上一篇:也展示几张有关人口的图
下一篇:回应冯大诚博主:看来上海环卫工作比较济南好得多
收藏 IP: 180.154.76.*| 热度|

3 曹聪 陈筝 林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