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shentechl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shentechlu

博文

跨国公司使用高通量系统进行研发的部分案例

已有 3365 次阅读 2011-7-12 11:44 |个人分类:高通量技术|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高通量技术, 催化剂研发

    1. 美国陶氏(Dow)化学公司每年要进行20万次的烯烃聚合实验,如此海量的实验如果用传统的研发方法进行,势必要耗费几十年时间,用高通量研发系统即可缩短至一年以内。

    该公司于2004年推出了一系列VERSIFYTM塑性体和弹性体,它们是利用新颖的催化剂,结合InsiteTM技术和高温溶液法制备的一种分子量分布窄、具有缺陷结构的乙烯共聚PP(聚丙烯),所用的主催化剂称为后茂金属催化剂。用高通量系统开发此催化剂时,从初始设想到完整工艺包只用了18个月。

    该公司使用高通量系统开发聚丙烯的SHACTM催化剂ADT(Advanced Donor Technology)技术,从研发设想到工业规模试车才用了9个月时间。

    该公司利用高通量系统优化某聚烯烃催化剂工艺,从初始实验到中试才用了5个月,成本降低了75%,市场响应时间缩短了10倍,人力成本降低了到原来的1/3到1/4。

    2. 全球最大的分子筛吸附剂制造商——美国霍尼韦尔(Honeywell)公司旗下的UOP公司采用高通量系统开发其专有的PI-242石脑油异构化催化剂,在确定开发目标以后的5周内进行了500多个催化剂配方的筛选,选出三个进入中试,而用常规实验方法需时5年。高通量技术大大加速了UOP公司新催化剂和吸附剂的开发。

    3. 美国Symyx技术公司采用高通量技术研发催化剂和新型功能材料,实现了德国爱克发(Agfa)公司的X光储光材料、陶氏化学公司的聚烯烃催化剂1号和日本合成橡胶(JSR)公司的电子高分子的商业化;2006年又实现了美国塞拉尼斯(Celanese)公司的工业催化剂、陶氏化学公司的聚烯烃催化剂2号和联合利华(Unilever)公司的日用高分子的商业化。

    4. 默克(Merck)公司采用高通量技术进行2-取代Iodole催化剂的研发和工艺优化,仅用十天就完成了常规实验需要半年才能做完的工作,使催化剂钯的载量从10%降低到0.1%,压力从30 kg降低到1 kg,温度从120℃降低到70℃,同时提高了产率。

    5. 亚申科技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受某国际能源巨头委托,利用高通量系统在4个月内筛选了200多个催化剂,最终找到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催化剂,为客户节省了5年时间。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催化剂在工业装置上的验证结果与亚申评价的完全相同,这就大大加快了客户的工业化进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5921-464083.html


下一篇: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和演变
收藏 IP: 220.248.45.*| 热度|

1 杜小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