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经
《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禅宗的入门经典,禅宗也是中国化程度最高的佛教流派。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少林六祖慧能禅师说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之所以苦闷,还是因为太多诱惑,太多欲望。何为心魔,则是郁结在心中无法释放的欲望。也就是道德经所言“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 心外无物,佛自在吾心,心中空明,邪魔外道就无法附身。
无所比较则无所追求,无所追求则无所欲望,无所欲望则无所郁闷,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或许是修行者之所以要出家的原因,但切割尘缘,建立一个乌托邦,只还是小乘境界。从本源上佛教并不是一种宗教,更不是偶像崇拜,而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境由心生,情由心生,魔由心生。真正的大乘应该阅尽人生百态,看穿世态炎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无差别心,心中无佛,心中无魔,不要去刻意什么,佛非佛,魔非魔,魔亦佛,佛亦魔(基督教故事中路西法也是天使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度空地狱方正菩提。不离法场可证菩提,石榴裙下亦可证菩提。
明张居正语“吾但欲安国家、定社稷耳,怨仇何足恤乎,使吾为刽子手,吾亦不离法场而证菩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时候也要采取某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这虽属旁门,也是证道的途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声色来时载歌欢,退居陋室亦自得其乐”, 可谓“石榴裙下证菩提”,很多事情可遇而不可求的,不能不执著,也不能太执著,追求的过程也是修行和证道的过程,不能局限于追求的对象本身,太在意得失,就如苏东坡所言“胜固可喜,败亦欣然”,不要把人生的快乐建立在感官刺激和无妄的满足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