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记
从事油气田开发生态评价已10余年,低头干活之余,偶尔也抬头小思。闲暇之余,将点点工作感悟,形成篇篇小文,或小期刊,或博客,分享与众,交流也。下文,乃之一。现想,此文自去年底投稿至今已一年有余,未能刊。期间,或被直接拒稿,或被专家拒,或通过同行评议仍被拒,也有次被接收后因排稿于明年作者要求撤稿的。但从未脚踩多船,基本的操守还须遵守。想来,也许此菜品的确不符高雅之堂之格调,那就苍蝇馆子与各位见。闲话不多说,一工作感悟全文见下,供探讨。
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探讨
摘 要:确定适宜的生态影响评价范围是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现行的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行业导则中的区域性建设项目和线状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方法,不适宜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生态影响特点,但目前又缺乏相对较适宜且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基于生态影响范围应涵盖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的原则,结合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的施工特点和污染物排放特点,提出了从工程占地与排放的污染物的影响范围以及拟建工程与自然保护地的位置关系及和影响方式,来确定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方法。该方法供行业生态影响评价工作参考。
0 引 言
生态影响评价范围是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范围。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确定后,生态调查、影响预测、制图及后续的环保验收、后评价工作都要围绕此范围开展。生态影响评价范围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生态评价的工作量甚至评价结论。由于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及生物、无机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界定一直是学术界极具争议的学术问题,也是环评工作中的难点[1]。天然气开发属于以生态影响为主要特征的建设项目,适宜的生态影响评价范围是客观评价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及做好其环评的重要前提之一,但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还缺乏适宜及操作性强的方法。本文首次探讨了确定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方法,以期为行业生态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1 必要性和问题
1.1 必要性
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工作以生态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和行业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指导开展。生态导则[2]规定,生态完整性与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是确定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行业导则[3]中,生态影响评价范围挂钩评价等级,区域性建设项目以影响区范围向四周外扩一定范围为评价范围,线状建设项目以两侧一定范围带状区域作为评价范围。
作为建设项目开展生态影响评价的“总则”,生态导则仅给出了生态评价范围的基本原则,无量化的范围标准和具体的确定方法。行业导则明确了量化的范围标准,是当前实践执行的主要依据。但忽略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工程特点和排污特征、占地范围生态系统敏感性差异、作用于不同生态因子的工程活动的影响范围不同等因素,实践中机械地套用行业导则中量化的范围标准,将气田(区块)作为天然气产能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认为生态评价等级高的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就应该大,显然不合理。因此分析当前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行业导则及生态影响评价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不同于行业导则量化的范围标准的方法就显得必要且迫切。
1.2 气田不宜作为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
1.2.1气田属于规划环评范围
环境管理制度规定,区域开发利用首先应开展规划环评工作,作为项目环评的前提条件。区域规划环评的评价范围,应包括规划空间范围以及可能受到规划实施影响的周边区域[4]。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石油天然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19]910号)提出,油气企业在编制内部相关油气开发专项规划时,鼓励同步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因此气田(区块)应为天然气开发专项规划环评的评价范围,而气田(区块)内具体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落到其生态影响区上。
1.2.2生态影响区域与气田范围不匹配
气田(区块)属于储量单元范畴,类似于矿权,几何形状规则。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点”型、“线”型工程,镶嵌在气田(区块)中,其影响范围围绕影响源向四周呈现不规则形状。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不是气田(区块)尺度占地规模的工程,气田(区块)并非其工程的全部占地区或建设用地区,更不会吻合成为其生态影响区。实际上,气田(区块)范围内开发工程占地比例很小,其范围内大部分为法律禁止或限制开发的农田、森林、草地等景观及分布其中的河流、公路等廊道和聚落斑块。
1.2.3气田作为评价范围易导致评价结论失真
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点”、“线”型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范围过大很容易出现项目小尺度生态影响被气田(区块)大背景掩盖。如西部地区某气田产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以环评阶段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区块作为后评价的生态评价范围。环评阶段和后评价阶段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对比表明,评价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变好趋势。但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井场临时占地区、管道作业带植被覆盖度及长势较临近未扰动区表现差,局部甚至出现明显的水土流失。
1.3 量化的评价范围标准缺乏弹性和针对性
1.3.1评价范围不宜与评价等级和工程规模挂钩
由生态导则可知,评价等级判定依据主要是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布至今的生态导则(征求意见稿)[5]已取消了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或长度作为评价分级的依据,以影响方式和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作为评价分级的依据。工程规模大,并不是评价等级就要高;评价等级高,并不要求评价范围就要大。因为确定评价等级,最终的依据就是是否涉及生态保护目标,因此无论定哪个评价等级,只要评价范围能够满足保护目标的需要,都可以满足评价要求[6]。
1.3.2单一的评价范围不符合线型工程实际
线型工程普遍采用划分缓冲区,研究景观格局变化来评价生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域同类线型工程景观格局影响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如湖南永吉高速对景观格局的干扰突出表现在距公路较近的500缓冲区内[7]。澜沧江流域高速公路建设对缓冲区200 m内的景观格局直接影响最大[8]。玛纳斯河流域高速公路对其沿线3600m范围内景观切割作用最为强烈[9]。西气东输豫南支线建设未对管道两侧300m区域造成明显影响,300~3000m缓冲区范围内存在管线建设影响的最大区域[10]。干旱荒漠区西气东输管线施工作业带为直接的影响区域,周边区域没有直接影响[11]。暂且不论造成上述研究结果差异的因素有哪些,但至少与线型工程沿线的生态背景密切相关。即使同一景观,不同斑块生态敏感性也存在差异。穿越生态敏感区必须涵盖其全部范围,一般区域执行统一的评价范围标准,显然不切合实际。
2 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2.1 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在评价范围确定中,首先应坚持生态完整性原则,秉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关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及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次,充分认识到社会经济活动是通过直接、间接影响生物及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进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影响评价应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2]。直接影响区域可以理解为直接造成生物及其生境丧失的区域,间接影响区域是指通过改变生态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区域。本文主要围绕对生物及其生境直接及间接影响的生态影响因素的影响范围以及可能影响到的生态敏感区,来探讨确定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方法。
2.2生态影响因素
不同行业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因素不同,不同的生态影响因素不仅作业的方式不一样,所作用的生态因子和影响范围也不尽相同。根据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的施工特点及排污特点,对生物及其生境产生影响的施工活动主要为工程占地,如站场工程(含天然气净化厂)的永久占地、管道工程等线型工程的临时占地;对生物及其生境产生的污染影响有水污染物排放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和声污染影响,如含硫气田天然气净化厂排放的废水、废气,钻井工程、压裂工程及高压高产井站产生的高噪声。
2.3生态影响及范围
2.3.1 占地影响
与公路、铁路等项目类似,土地占用也是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所有工程生态影响的根源。但天然气开发项目占地影响为可逆影响,绝大部分占地区不会形成如公路、铁路路面的“不毛之地”。以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为例,气田开发工程占地以临时占地为主(图1a),临时占地中以管道工程占地为主(图1b);永久占地中以耕地为主(图1c),占用的耕地中几乎全部为站场工程占地(图1d)。页岩气开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12]表明,建设阶段井场占地的影响范围主要在0~50m,运营期影响范围有所下降。显然占地生态影响主要表现在管道工程上。
管道施工作业带占地的生态影响因素及范围受植被或生态系统类型影响明显。管道穿越农田生态系统,扰动土层,降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农作物产量影响显著,影响范围主要发生在施工带上方[13]。森林植被地段,管沟开挖会对林地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含量产生较大影响[14];施工会将作业带植被全部清除,形成森林片段,产生边缘效应,影响物种多样性。研究[15]表明,森林片断的边缘效应对物理环境、植物物种的影响深度变化于10~240m之间。海南热带雨林次生林边缘效应对鸟类群落影响研究[16]表明,距离边缘101~300 m鸟类物种数和个体数最高。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林斑块的边缘效应对鸟类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17]表明,0~150m为鸟类的主要分布区。管道工程占地生态影响还与管径大小和开挖方式有关。如小管径集输管道,若采用人工开挖,施工作业带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比较小[18]。
运行期,管道沿线农田景观可恢复原貌,现场基本不留施工痕迹(图2),而林地景观受影响较大。基于运行安全要求,管道上方原有的乔木群落被根系较浅的灌草群落取代(图3),景观影响直至退役,但不会产生阻隔效应。总的来说,管道工程对景观格局影响不大[19],但潜在的影响范围可达到管道作业带两侧300m[13]。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建议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生态评价范围不与评价等级挂钩。影响区域为一般区域时,“点”型工程以场界周围50m范围、“线”型工程以轴中心线两侧300m范围作为占地影响因素的评价范围。结合沿线植被类型、地貌,“线”型工程可适当缩小评价范围,参考范围见表1。
2.3.2地表水和大气环境污染影响
天然气开发项目中一些工程,如含硫气田的天然气净化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可能会对气田开发区域生态产生负面影响[20]。正常工况下,废水和废气按排放标准以及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进行排放,对生态影响不大。但非正常工况下的废水和废气排放可能会造成动植物急性中毒。建议废水和废气影响因素的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参照《建设项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21]中大气环境风险评价范围和地表水环境风险评价范围执行。
2.3.3 噪声影响
噪声干扰动物寻找觅食适合区和追赶猎物并辨别天敌位置的能力,使动物的捕食效率和生存力大大下降[22],对鸟类等主要依靠声音进行通讯的类群的影响最为严重[23]。当巢内的Lmax超过60 dB(A)时,鸟类将感受到噪声影响[24];当LAeq超过50dB(A)时,噪声将对鸟类栖息繁殖产生影响[25]。繁殖期鸟类对噪声干扰影响最为敏感[26, 27]。持续的高噪声会使鸣禽产生了慢性应激反应及其雏鸟发育不良,导致繁衍率降低[28]。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噪声影响主要表现在钻井阶段和压裂阶段,如页岩气平台钻井工程、压裂工程场界噪声值往往会超过90dB(A)[29]。建议噪声影响因素的评价范围,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30]中确定的一般以站场场界200m为评价范围执行,若声源贡献值仍不满足50dB(A)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50dB(A)的距离。
2.3.4 生态敏感区
本文生态敏感区主要指依法设立的以自然特征为主,并且有规划边界的自然保护地[28]。地下决定地上的开采特点,使得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有时无法绕避或远离自然保护地,可能会对保护目标产生影响,但因其占地特点,影响往往是局部的、短期的、可逆的。因此具体工程的生态评价范围应根据扰动区的生态敏感性、保护目标保护需要及工程的施工、排污特点等来确定。按照工程与自然保护地的位置关系及影响方式,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工程位于自然保护地,直接扰动自然保护地。评价范围应根据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保护目标、形状、扰动区植被类型等综合来确定。位于核心区的工程,其评价范围应包括整个自然保护地区域。核心区外,扰动区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应根据保护物种的生活习性、生境要求、栖息地面积、领域大小来确定;扰动区为人工生态系统,且人工作业,可按一般区域适当外扩,若机械作业,还需要考虑污染物影响范围。开挖穿越河流型自然保护地,至少要包括下游自然保护地全部区域,根据保护目标生活习性,确定上溯区域。空间不相连的自然保护地,工程涉及的片区可视为独立的自然保护地,依据上述原则确定应涵盖的区域。
第二种,工程位于自然保护地外,间接影响自然保护地。评价范围应根据作用于保护目标的生态因子的变化程度来确定。噪声排放工程,参考《声环境质量标准》[31]中对居住、教育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要求,评价范围需涵盖自然保护地内噪声预测超过45dB(A)区域。废气排放工程,评价范围为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与自然保护地的重叠区。废水排放工程,评价范围至少要涵盖自然保护地受到影响的功能区的全部范围。同时有废气、废水、噪声排放的工程,评价范围则为各要素影响范围的叠合区。
3 结 论
(1)以场界、线型工程轴中心线设立缓冲区作为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设置方法,不应采用无差别的单一量化范围。应根据各生态影响要素的影响范围和占地(含临时)范围内地貌、植被类型等,分区、分段确定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影响范围涉及自然保护地时,合理设置评价范围,满足保护目标保护要求即可,不应盲目扩大。
(2)没有开展气田(区块)规划环评的天然气产能建设项目,在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基础上,建议引入生态调查范围概念。以气田(区块)或开发工区叠合生态影响评价范围作为生态调查范围,全面把握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生态背景和生态保护目标分布情况。
(3)下一步应结合不同气候区、地域,广泛开展已运营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基于景观格局的定量评价,深入开展群落演替、边缘效应、生物多样性等实证影响研究,为更加合理地确定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生态评价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时鹏,陈利顶,肖峻,等. 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范围[J]. 干旱区研究,2015,32(1):132-139.
[2] 环境保护部. HJ19-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T349-200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4] 环境保护部. HJ 130-201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5] 生态环境部.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征求意见稿)[S]. 2019.
[6] 成文连,刘玉虹,关彩虹,等. 生态影响评价范围探讨[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2):185-189.
[7] 马苏,杨波,郑志华,等. 湖南永吉高速公路建设的景观格局影响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11):1383-1388.
[8] 刘世梁,崔保山,杨志峰,等. 高速公路建设对山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云南省澜沧江流域为例[J]. 山地学报,2006,24(1):54-59.
[9] 于涛,包安明,刘铁,等. 不同等级道路对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1):2427-2439.
[10] 陈利顶,王计平,姜昌亮,等. 廊道式工程建设对沿线地区景观格局的影响定量研究[J]. 地理科学,2010,30(2):161-167.
[11] 肖峻,时鹏,汪亚峰,等. 油气管道建设对干旱荒漠区景观格局影响的比较研究[J]. 干旱区研究,2014,37(5):767-776.
[12] 陈宏坤,杜显元,张心昱,等.页岩气开发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8,38( 18) : 6383-6390.
[13] 时鹏. 油气输送管道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评价[D]. 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5.
[14] 滕腾,蔡体久,刘敬旭,等. 中俄原油管道对不同类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养分及重金属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5,29(2):94-99.
[15] 马友鑫,张一平,刘玉洪,等. 森林片断的边缘效应及对物种的影响[A].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76-385.
[16] 高建云,吴兆录,张强,等. 海南热带雨林次生林边缘至林内鸟类群落组成与功能集团比较[J]. 生物多样性,2013,21(6):677-687.
[17] 曹长雷,高玮,由玉岩,等. 次生林斑块的边缘效应对鸟类分布格局的影响[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2):247-250.
[18] 解开宏. 天然气管道工程对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J]. 林业调查规划,2014,39(3):87-91.
[19] 刘谞承,张玉环,梁明易. 输气管道建设项目景观及生态系统影响评价——以广东省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为例 [J]. 北方环境,2013,25(11):118-124.
[20] 何宇静,李启彬.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运营期生态环境负效应研究-以川渝地区某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为例[J]. 四川环境,2013,32(4):74-78.
[21] 生态环境部. HJ169-2018 建设项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8.
[22] 季婷,张雁云. 环境噪音对鸟类鸣声的影响及鸟类的适应对策[J]. 生态学杂志,2011,30(4):831-836.
[23] Slabbekoorn H,Ripmeester EA. Birdsong and anthropogenic noise: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J]. Molecular Ecology,2008,17(1):72-73.
[24] Weise J H. A study of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herons,egrets,and ibis nesting on Pea patch Island,Delawave.Wilmington DC:Delmarva Power and Light Co,1979.
[25] Reijnen R,Foppen R,Terbraaak C,etc. The Effects of Car Traffic on Breeding Bird Populations in Woodland 3. Reduction of Density in Relation to the Proximity of Main Road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95(32):187-202.
[26] 马建章,程鲲.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8,28(6):2818-2827.
[27] 杨新东. 试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 绿色科技,2017(12):179-180.
[28] Kleist NJ,Guralnick RP,Cruz A,etc. Chronic anthropogenic noise disrupts glucocorticoid signaling and has multiple effects on fitness in an avian communit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8,115(9):648-657.
[29] 李 阳,陈立荣,张晖. 四川页岩气钻井及压裂作业边界噪声调查与分析[J]. 油气田环境保护,2020,30(4):12-16.
[30] 环境保护部. HJ2.4-200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31] 环境保护部. 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