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信 中科院亚热带所

博文

我国学者Nature文章:中国的陆地碳收支平衡

已有 9422 次阅读 2009-12-21 22:40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国, 平衡, 陆地碳收支

今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研究员与方精云院士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大小相当于此间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28%~37%,显著地高于欧洲。这一研究结果成为我国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科学依据和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筹码,同时也并向世人表明,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所取得的成就。
朴世龙被评为2009中国十大科学新锐。值得学习,我们为这研究感到骄傲。
材料链接:
 
Nature vol.458 (7241), (23 Apr 2009)
中国的陆地碳收支平衡
关于中国陆地碳收支平衡的一项综合评估研究结果的发表,填补了碳平衡数据地理分布中的一大空白,并且还可帮助进一步减小北半球碳平衡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研究人员利用三个不同指标来监测上个世纪 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碳平衡及其驱动机制,这三个指标分别是:从卫星绿度测量结果外推的生物质和土壤碳存量、生态系统模型、以及大气逆温。这三种方法对于净碳汇的估计结果相似,其数值在每年0.190.26皮克之间。相比之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在上个世纪 80年代和90年代以每年14皮克碳的速度在吸收碳,这种作用抵消了化石燃料排放量的10-60%中国东北对大气层来说是CO2的一个净排放源,原因是森林的过度采伐和退化。相比之下,中国南方占碳汇的65%以上,原因包括区域气候变化、植树活动和灌木恢复等。
朴世龙:中国碳家底为谈判争气 
          2009/12/17 11:46    来源:北京科技报    
朴世龙,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新锐发现:
4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科学家朴世龙最新的研究成果,这篇文章首次得出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数据,也就是中国的碳家底。
碳循环是地球上最大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二氧化碳在大气、海洋以及陆地生物圈三个巨大的系统之间进行着交换,其中,陆地生物圈被认为是一个二氧化碳收支平衡的系统。
工业化社会以前,全球碳循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但是,到了近代社会,人类活动巨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打破了原本“平衡”的状况,使其需要额外吸收因人类工业活动而排放出的大量的碳。其中,被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的一部分碳,科学界称之为陆地碳汇。
根据朴世龙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1.9~2.6 亿吨。我们能够抵消28%~37%的工业碳排放量。
新锐感言:我的研究结论不仅回答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吸收或者说抵消温室气体排放这一问题,使之成为我国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科学依据和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筹码。《自然》杂志编辑曾表示,“这份中国陆地碳循环综合评估论文的发表填补了全球碳平衡中一个重要的空白”。
这项研究的结果让我觉得很提气,我国的碳汇能力并不比欧美国家差。要知道,我们能够抵消28%~37%的工业碳排放量,这个数值显著地高于欧洲的7%~12%,与美国的数值相近。如果没有碳汇数据,别人可能说你是碳源,这是非常不利于我们在国际间谈判的。
 文献资料下载: 
中国的陆地碳收支平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986-280429.html

上一篇:教育:我们能否做到学有所用?
下一篇:中国绝美风景三十多个典型代表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