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研究成果对新冠疫苗研制的重要贡献,卡塔琳·考里科(Katalin Karikó)与合作者获得了2023年诺贝尔生物与医学奖。据说今年的诺奖是众望所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研究出有效的新冠疫苗,卡塔琳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卡塔琳相当于是美国的屠呦呦,在重大科研成果应用之前,是三无人员:无职称无头衔无经费的三无人员。她在2020年前,几乎是一个默默无名的研究人员,最高职称只是一名副教授,多次申请科研项目都被拒绝的普通科研人员,当然也没有各种耀眼的头衔,比如美国杰青(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2021年及其后,随着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成功应用,各种荣誉都像潮水般向她涌去,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正如孔子所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她的成功给我们以下四个启示。
首先,科研源于兴趣。做科研的高境界是因为感兴趣,而不是项目、头衔、职称、待遇等外部事物。卡塔琳从博士期间就对mRNA技术非常感兴趣。当时mRNA是一个冷门,很难申请到项目,很难发表论文,也很难实现职称晋升。但是,卡塔琳没有转向研究热门的问题,相信以她的天赋,研究热门问题,早就晋升为正教授了。这也再次表明,科学大师就是长期做冷板凳,把冷门转变为热门的关键人物。
其次,科研要坚持不懈。从1978年博士毕业到2020年新冠疫苗大规模成功应用,她一共坚持了42年,现在还在坚持研发,不断改进,已经45年了。这一点与屠呦呦也很相似,她的一辈子都奉献给青蒿素,并在不断的改进和应用。滴水穿石,任何巨大的成功都需要长期的坚持。在科研人员众多的时代,每个问题都有很多人再研究,想一蹴而就就获得巨大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如,荀子所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再难的科学难题,只要坚持不懈,总有攻克的一天。
第三,科研要事必躬亲。正因为她没有很高的职位,很亮丽的头衔,她坚持在实验室工作,亲自做实验,亲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领导团队去做。这也很关键,如果指望没有经验的研究生和经验不丰富的年轻科研人员,可能难以发现mRNA对疫苗研发的重要作用,或者说还要再摸索几年才能发现。
第四,理论研究要与产业化结合。为了更好实现新冠疫苗的研发,她亲自担任一个生物公司的高级副总裁,负责mRNA产品研发,亲自打通理论研究成果与产品研发的最后一公里。没有产业化,就没有大规模成功应用,就难以说明理论的先进性和技术的实用性。屠呦呦曾经亲身试药,我相信卡塔琳也有类似经历。
总之,卡塔琳获得诺奖给我们上了很重要的一课,破五唯确实很重要。不能唯论文、唯项目、唯学历,也不能唯头衔、唯职称、唯奖励,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给人才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能标签化,当然人才也要淡定看待外部条件,执着于自己的科研兴趣,相信我国也能涌现更多的卡塔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