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及其周边地震区划分图》3.6版亮相
从1.0版到3.6版,用了近6年时间,期间包括俺在内的诸多博士后、博士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地震区个数从最多时的81个已锐减到33个,正所谓大道至简嘛。
之前的地震区以中小断裂作为边界,只能预测大震之间的preshock事件;3.6版以大断裂作为边界,能更好的把握大震、巨震趋势。
3.6版考虑区域性大断裂展布,以深大断裂作为地震区边界。以郯庐断裂带(图1)为例,这是一条纵贯南北的大断裂,盐城、唐山、通辽、珲春地震区沿此断裂一字排开,沿NE向展布,感觉好顺溜吧。常看俺博客的亲们晓得,诸多地震区已旧貌换新颜了,已从“半死不活”到“青春焕发”了。
今天查文献时,看到罗志立等(2005)【1】对郯庐断裂带分段的研究,其与3.6版区划图中有关郯庐断裂带地震区的分段,基本一致,莫非是不谋而合?
如果不能科学地定量划分地震区,那么就不具备地震预测的构造基础,只能“望震兴叹”了。
合理地划分地震区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儿,看看下面这个过程就知道了。
最早,俺们拿到的邓起东院士主编的这张图(图2),看看地震和断裂们杂乱无章,乱糟糟的,根据这张图,谁能科学地划分出合理的地震区?
图2 中国活动构造图
俺们就从这张图“白手起家”,经历多次改进,从1.0版一直发展到目前的3.6版(图3),该版本以及震情分析的特点是:
(1) 首先考虑区域性大断裂展布,以深大断裂作为地震区边界,初步确定地震区分区方案;
(2) 从标志性地震事件孕育模式类比、事件量级匹配、孕育规律检验与地震区能量分析角度,验证分区方案的合理性且校正某些不合理的地震参数;
(3) 以此为基础分析各地震区标志性事件孕育过程,以得到可靠的分析结果。
(版权所有,复制必究!)
搞地质构造到的学者,容易对地震区分区方案的合理性作出判断。偶然发现,上图与我国学者搞出的活动地块划分图4有诸多相似之处,莫非是英雄所见?
图4 中国活动地块划分图(来自网络)
这样搞定的地震区大震孕育规律仍符合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吗?符合,那是相当地符合。
以台湾海峡地震区为例,这个新区把原泉州和台湾海峡地震区合并了,不看广告,看“疗效”吧。
秦四清等(2015e, f)曾分别研究了泉州和台湾海峡地震区震情。因整合原泉州和台湾海峡地震区为台湾海峡地震区,需重新分析该区地震趋势。该区曾发生MS≥7.0级地震13次,列于表1。
表1台湾海峡地震区MS≥7.0级地震事件
编号 | 日期 | 纬度,经度(°) | 深度(km) | 震级 | 震级类型 |
1 | 1600-09-29 | 23.50,117.20 | 5.0 | 7.00 | MS |
2 | 1604-12-29 | 24.70,119.00 | 5.0 | 7.50 | MS |
3 | 1792-08-09 | 23.60,120.60 | 15.0 | 7.00 | MS |
4 | 1867-12-18 | 25.30,121.80 | 15.0 | 7.00 | MS |
5 | 1909-04-15 | 25.00,121.50 | 15.0 | 7.30 | MS |
6 | 1910-04-12 | 25.50,122.50 | 15.0 | 7.75 | MS |
7 | 1918-02-13 | 23.50,117.20 | 5.0 | 7.30 | MS |
8 | 1935-04-21 | 24.30,120.80 | 15.0 | 7.10 | MS |
9 | 1941-12-17 | 23.30,120.30 | 15.0 | 7.00 | MS |
10 | 1964-01-18 | 23.20,120.60 | 15.0 | 7.00 | MS |
11 | 1994-09-16 | 22.52,118.67 | 23.0 | 7.20 | MS |
12 | 1999-09-20 | 23.84,120.67 |
| 7.00 | MS |
13 | 2015-11-14 | 31.05,128.75 | 10.0 | 7.20 | MS |
对1910年基隆东北海域MS7.75级地震,宋治平等(2011)和ISC分别给出的震级值为mB7.75和MS7.8级,我们认为后者的参数合理;对1999年南投MS7.0级地震,宋治平等(2011)、NEIC和ISC分别给出的震级值为M7.7、MS7.7和MS7.6级,我们认为后者的参数合理。图5示出了该地震区当前孕育周期经误差修正后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根据1604年12月29日台湾海峡MS7.5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910年4月12日基隆东北海域MS7.8级地震与1999年9月20日南投MS7.6级地震的临界CBS值。根据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区当前孕育周期存在第3锁固段,当其被加载至峰值强度点时,应发生标志性地震事件。
截止到2015年11月21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3..38E+09J1/2,远离临界值5.20E+09J1/2。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震级:MS8.0级;震中位置:北纬24.05°,东经119.72°;震源深度:10~30km;发震时间窗口:长期。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还将发生不超过MS7.4级的preshock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窗口有更准确的判断。
图5 台湾海峡地震区1067.11.10-2015.11.21之间CBS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MS≥5.0级地震事件;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3000年为实际年份;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同行,诸多大的地震区都围绕盆地“转圈”,如喀什地震区围绕塔里木盆地绕了一圈,运城地震区绕鄂尔多斯盆地旋转360度,这是为什么呢?
在有关论文正式发表前,该文不得复制、转载与外传,违者必究!
参考
【1】罗志立,李景明,李小军,刘树根,赵锡奎,孙玮.2005.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形成、演化及问题.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5(6):699~70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