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环太平洋地震带巨震预测》文章发表

已有 8136 次阅读 2015-5-12 12:42 |个人分类:强震预测|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14年,对我们的强震预测研究而言,是纠正错误、提高认识与完善预测方法的一年,是分水岭”的一年。

201410月份,开始探索板间地震区大震预测分析,初步研究了环太平洋地震带某些区域的地震区划分与巨震预测问题。现在看来,受早期认识水平及地震目录资料所限,当时划定的地震区存在某些不合理之处。如在划分堪察加、日本和南美洲西部地震区时,未着重考虑板块构造边界此主控条件;在划分朱诺-温哥华-旧金山-墨西哥城地震区时,虽已意识到板间地震区划分应受板块构造边界控制,但划定的地震区边界仍不够精细。该文提出了板间地震区初划原则与合理性检验原则,通过对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研究,较好地解决了板间地震区精细划分问题。

进入2015年,我一直和学科组成员强调,研究要不断深入,文章要出精品。所谓精品,一是在内容上要有新东东,震情分析要经得起大震的检验;二是在文章结构、逻辑、表达方面要体现出功夫”,尽可能不出现Bugs

《环太平洋地震带巨震预测》一文,从初稿到发表,历经30多次修改,其中以学科组会议的形式开过4次讨论会。虽然俺们竭尽了全力,但文章一般是留有遗憾的作品,俺们能做到的是减少遗憾。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全球近80%浅源地震、90%中源地震以及几乎所有深源地震都集中于此,其所释放能量约占全球地震释放总能量的76%(赛来义和魏斌, 1996)。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 受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我国东北、华北与东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性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陶春辉等(2008)指出,有史以来全球5次严重地震海啸有3次位于西太平洋,并波及到了我国沿海地区,其中最近一次是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海啸。

一般认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对全球地震活动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该地震带大(巨)震孕育规律对环太平洋周边国家未来震情分析及海啸风险评估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提出了板间地震区初划原则与合理性检验原则,对环太平洋地震带划分了15个地震区(图1)。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这些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与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均已到达临界状态,巨震可随时发生;阿留申群岛-温哥华-旧金山-瓜达拉哈拉、墨西哥城、波哥大-阿里卡-瓦尔迪维亚、苏瓦-惠灵顿、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爪哇岛-马鲁古群岛、北马里亚那群岛和北海道-堪察加地震区未来有巨震发生;圣萨尔瓦多-圣何塞地震区未来有大震或巨震发生;梅莱凯奥克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苏门答腊地震区2004MW9.1级地震与查戈斯群岛地震区2012MW8.6级地震均为主震事件;巴拿马城南部地震区是一个不低于MW7.2级地震危险区。本文所得结论可供有关国家相关部门参考,以采取有效防震减灾措施。对上述震例的分析表明:深源地震可能与浅源地震孕育机制类似,均为锁固段脆性破裂。 

 


1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区划分图

(版权所有,复制必究!)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点击以下链接下载:

秦四清, 李培, 薛雷.2015.环太平洋地震带巨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30(2): 540-558,doi: 10.6038/pg20150210

http://manu16.magtech.com.cn/geoprog/CN/10.6038/pg20150210 

 http://manu16.magtech.com.cn/geoprog/CN/Y2015/V30/I2/540

http://manu16.magtech.com.cn/geoprog/CN/abstract/abstract11420.shtml

参考(略)

   

   感谢《地球物理学进展》编辑们,您们辛苦了!

后记:今天正好是汶川大地震7周年纪念日,俺觉得学者们缅怀遇难同胞的最好方式是“甩开膀子,而不是喊破嗓子”,希望不同行业的朋友真心为防震减灾事业贡献自己的真才实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889560.html

上一篇:青海海西州的防震减灾工作进行的怎么样了?
下一篇:喜马拉雅地震带处于临界状态
收藏 IP: 117.114.142.*| 热度|

7 陈辉 徐晓 姚攀峰 杨正瓴 蔡庆华 黄健 ear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