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内容摘编于:
德力格尔,吴戈,194 0及1942 年通辽地震考察,东北地震研究,1989,5(2),61-66。
19 40 年l 月19 日及1 9 42 年7 月9 日, 在通辽附近先后发生破坏性地震(下称通辽地震) , 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破坏。当时的《盛京时报》、《满州气象月报》等都只有简短的消息报导。
不知是资料失传, 还是当时震区的交通原因, 上述两次地震都没留下具体的震害记录。
上世纪30 年代末至40 年代初, 东北大陆处于地震频发活动时期, 将近六年时间里, 在通辽、熊岳、绥化等地区, 相继发生七次(M $\geqslant$ 5) 中强地震, 可谓境内不多见的现象。
两次通辽地震都处在这个活动期中, 但由于史料短缺, 人们对这两次地震的震害了解甚为粗略。为发掘这两次地震资料, 德力格尔与吴戈在19 86 年秋至19 8 8 年夏对震区做了走访和震害考察,给出了两次地震事件的震中位置调研结果:
通辽两次地震的震级, 国际地震台网报告给出的都是6 级, 中国地震目录各版没做更动。从现有资料看, 两次通辽地震发生在现代河流冲积的沉降区, 虽然震级大致雷同, 相距仅60 公里, 但它们呈现的特征, 并不完全相似。
考察中取得的资料表明, 两次地震分别发生于西辽河南、北岸, 19 42年7月9日地震与19 40 年1月19日地震相比, 不仅破坏程度重, 而且出现的地面破坏现象颇为丰富, 地域集中。后者除房屋破坏外, 其它现象单调, 破坏点拉得远而分散。
摘编结束。
================================================
上述两次地震事件发生在我们命名的通辽地震区。根据我们对历史地震震例的分析,并参考上述资料,我们认为,1940年和1942年地震分别定为Ms5.8级和Ms6.0级合理。
对特定地震区,地震们不会创新,类似的故事会重复上演,这也是我们近期研究“孕育周期界定和主震事件判识”总结出的一点体会。
该地震区自2013年10月31日起,中强地震们闹得欢,先后发生了两次大于5.5级的地震事件。一次为10月31日5.7级地震,另一次为11月23日5.8级地震。
与上一个周期发生的1940和1942年地震类比,自2013年5.8级地震发生后起算,估计约2年半左右该地震区还将发生一次6.0级地震。
这不,该地震区【1】的地震们在老实了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冒泡了,5月27日发生了如下事件:
震级(M) | 发震时刻(UTC+8) | 纬度 (°) | 经度 (°) | 深度 (千米) | 参考位置 |
4.1 | 2014/5/27 15:52 | 44.7 | 124.1 | 7 | |
3 | 2014/5/27 15:49 | 44.7 | 124.1 | 9 |
上述事件发生后,该地震区当前的CBS监测值约为5.13E+07J1/2,仍距临界值5.31E+07J1/2较远(图1),故预测时间窗口为中期。预计在强震发生前,该地震区还将发生不超过5.3级的preshock事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有关文章发表后,我们从中国地震台网统一目录栏目,重新下载了该地震区地震目录数据。对比发现,对某些地震事件,地震台网进行了修订,如将2013年10月31日Ms5.7级地震修订为Ms5.6级,将2013年11月22日Ms5.3级地震修订为Ms5.2级。这将会影响到之前分析中的CBS监测值和临界值。
如何评价中国地震台网修订的效果呢?这可以根据我们的理论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将5.7级修订为5.6级不好,还是应定为5.7级;而将5.3级修订为5.2级正确。如此,我们发现的多锁固段逐次累进性破裂过程中较大地震事件的确定性力学联系及其演化规律,可通过CBS值得到准确地反映。
图1 通辽地震区1971.10.24-2014.5.27,CBS与时间的关系
(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3000年为实际年份)
我们将对该地震区进行震情动态跟踪,力争将最终发震时间窗口尺度的判定缩至3个月内。
上述分析是地震预测学术研究结果,仅为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不得复制、不得向社会外传和发布,违者必究!
参考
【1】通辽地震区未来震情研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744027.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