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灰犀牛”、“黑天鹅”、“龙王”及其启示 精选

已有 16427 次阅读 2022-5-11 09:59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通过阅读文献,我大概知道某些地震学家以“灰犀牛”、“黑天鹅”与“龙王”比喻地震的意思。然而,要科普这些概念,必须严谨和通俗些。为此,我查阅了几篇文献【1-4】,并基于此撰写此文,以便于诸君了解之。

“灰犀牛(gray rhino)”这一概念,在美国学者Michele Wucker撰写的著作《The Gray Rhino: How to Recognise and Act on the Obvious Dangers We Ignore》中提出,比喻发生概率极大、具有一系列预警和明显征兆但却被忽视、造成巨大影响的事件,如COVID-19大流行。为何以“灰犀牛”命名呢?源于这样的场景: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快速奔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甚至被撞飞。

“黑天鹅(black swan)“一词,随着Nassim Nicholas Taleb教授(黎巴嫩裔美国人)所著《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一书的出版而流行,比喻一种极其罕见的、未曾预见的、造成巨大影响的事件如“9.11”事件。为何以“黑天鹅”命名呢?其来历是:一直以来,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的,因为自古以来他们所观察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直到有一天,欧洲探险者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才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瑞士 Didier Sornette教授是Taleb的朋友。基于“黑天鹅”的理念,他在论文《Dragon-Kings, Black-Swans and Prediction》中提出了“龙王(dragon king)”的概念。“龙王”有可能比“黑天鹅”的影响更为严重,但却可以预测,如大城市直下型大地震造成的灾害和损失。

因为“灰犀牛”事件(如传染病)往往是有预兆的,故国家有关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预兆,应及时开展调查研究,不应一概以“谣言”对待。坐实后,应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黑天鹅”的出现归因于人们的认知盲区,而盲区往往源于归纳法的局限性。人们常用的归纳法,难以从过去的经历中归纳出颠扑不破的真理,因而难以可靠地预测未来。鉴于此,只有以事物演变的底层机制为抓手,以数理科学为工具,才能揭示并洞察事物演变的真正规律。我们对地震行为的研究表明,“黑天鹅”般的地震(标志性地震,罕见但常造成巨大的损失),其演化遵循确定性规律——具有可预测性;进而,可预估后续的“龙王”事件。这意味着至少某些“黑天鹅”事件可被认知和预测。人类之所以不能前瞻性预测更多此类事件,是因为研究尚未到位;既然如此,那就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努力吧。我历来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并对此持乐观态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科研人员而言,“预”体现在前瞻性科研结出的硕果;对管理人员而言,“预”体现在基于此硕果做出的应急预案和防范性措施。显然,前者不牢,后者抓瞎。为让更多的“预”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必然要求更多的科研人员致力于“事前诸葛亮”一样的工作。一旦其在某一领域做出突破性成果,对国家的潜在回馈无与伦比;一旦国家“有事”,其会冲在最前列献上“锦囊妙计”。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关键时刻能为国家分忧解难的科研人员,才值得敬佩,才是人民群众中的真心英雄。

参考

1】从“黑天鹅”到“龙王”:看不见的危险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29/19/32762466_610529794.shtml

2为什么新冠疫情是“灰犀牛”,而不是“黑天鹅”?

https://new.qq.com/rain/a/20200704A0OMSY00

3英语新闻词汇:“灰犀牛”用英文怎么说?

http://skill.qsbdc.com/mobile/index.php?aid=18174&mid=3

4Sornette D. Dragon-Kings, Black-Swans and Prediction (Invited) [J].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10.

相关:

愿更多的有志科学家从事前瞻性科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1686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38001.html

上一篇:科研追求:做“一手科研”
下一篇:博客访问量900万随感:塑造理性思维框架
收藏 IP: 59.109.152.*| 热度|

17 吴斌 孙琪皓 张俊鹏 张晓良 陈新平 卜令泽 吕洪波 陆仲绩 武夷山 段含明 王涛 杨正瓴 黄永义 郑永军 晏成和 谢钢 王少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