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课时,老师提问让研究生回答,其往往以“沉默”应对;听完学术报告,主持人让研究生提问,其通常以“低头”回应;导师让研究生独立思考选择主攻方向,其一般以“失望”表现。
这些场景之所以频现,是因为研究生缺乏问题意识所致。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习惯性地追究“为什么”。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始终围绕着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进行,而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千里之行”的第一步,以至于大科学家波尔曾指出:“准确地提出一个科学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因此在教学时培养其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科学问题既有表层和本质之分,也有意义大小之分。显然,凝练出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科学问题,不仅便于有效地解决之,而且解决后能大幅推动科技进步。鉴于此,研究者应持续强化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的能力,其不仅主控科研品味,而且支配科研成就。
多年来,我给博士生上课时,特别着重培养其问题意识,尤其是关键问题意识。为此,我鼓励其以“critical thinking”审视前人的工作,以“刨根问底”方式提出涉及事物演变本质的关键问题。
每节课,我都以问题为先导开讲,如主控受载岩石非线性行为的物质属性是什么?断层中只有软弱介质能否发生较大地震?为何根据位移加速预测滑坡偶尔能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然后,略等片刻,等人抢答。这些问题司空见惯,似乎容易回答,但若平时缺乏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或未意识到这些问题,则不能解答或难以给出正确解答。在课堂上,实际情况是无人抢答。为此,我以抽丝剥茧这种启发方式详解之,以让其知晓再复杂的行为都受基本力学和物理学原理支配,这才是思考与回答问题的基石与起点。
昨天上午,我连续给博士生上了3个学时课,每节课坚持以往的问题引导®问题剖析®关键问题凝练®破案®验证风格,诸位听得津津有味。遗憾的是,在讨论环节,提问不够踊跃,且问的几个问题都偏于应用方面,这远不如2020年那次讲课。讲完课后,我感觉口干舌燥、相当疲惫,看来是“廉颇老矣”了。
博士生提不出关键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平时缺乏深度思考主控事物行为的关键结构及其底层机制;博士生不能立马解答难度不大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局限的思维、较弱的灵活运用知识能力或不强的洞察力导致的瞬时反应能力差。
培养博士生的问题意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上课老师、导师等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引导。一旦其“上道”,则创造力陡增,进而优秀成果可期。
参考(略)
相关:
讲课笔记:这拨博士生大有可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6423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