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素养是研究者在科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能力以及学术伦理道德组成。其体现的是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和执行能力,是取得卓越科学成就的保证。以下,我将分别予以简述。
Ø 学术意识
学术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指科学问题意识。显然,问题有意义大小之分,有科学性强弱之分,即有关键和次要之分。重大科学成就往往始于凝练出关键科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虽然解决问题很重要,但提出关键科学问题似乎更重要。那么,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得满足:
(1)若向前推进一步或解决之,有重要意义。
(2)属于制约某学科领域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旦找到正确的“突破口”或开启“那把锁”的“钥匙”,则势若破竹能深入揭示隐藏在“黑暗”中的事物演化奥秘。虽然事物的演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往往“万变不离其宗”,找到了这个“宗”,就等于找到了“突破口”或“钥匙”。
Ø 学术知识
诚然,在科学突破日益艰难的今天,攻克任何一个科学难题,几乎都需要多学科知识。因此,研究者除掌握本学科知识外,还应了解相关学科知识,以备不时之需。研究者的知识越丰厚,则看待问题的视野越宽广,解决问题的可选招数越多。譬如,我寻找锁固段体积膨胀点处应变的理论解时,遇到了桎梏,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乎,绞尽脑汁想啊想,忽然想到了博士后期间我学过的重整化群理论。因为用该理论确定的相变临界点——稳定与非稳定的分界点,与体积膨胀点——稳定与非稳定破裂阶段的分界点,有着相同的物理意义;想到了这点,就找到了突破口,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Ø 学术能力
分析问题,研究者要不断锤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现象是表面的,异变的,肤浅的;而本质是深层次的,稳定的,深刻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根本依赖于细致的对比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这往往要经历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该过程着重调查研究,其目的是把零散的信息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推理过程要尽可能把各种影响因素囊括在内,通过分析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进而揭示在主要因素作用下事物的演化机理和规律。
那么,该如何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呢?我认为,不管是用公认的理论(数学、物理学、力学等)工具还是实验/探测/观测手段,应以事物的内在机理为抓手,构建基于机理的科学理论/科学原理才可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进而,判断问题是否已得到真正解决,则依赖于实证的检验。
不少研究者都赋存有不可估量的潜能需要某个机遇释放,若其一生致力于做跟风式科研,则不大可能有释放的机遇;若在灵感光顾后致力于攻克科学难题,或许潜能得以充分释放成就一番伟业。
Ø 学术伦理道德
研究者在科研中和发表成果时,要视学术为自己的生命,自觉遵守学术伦理道德规范,保证原始数据的代表性、真实性和无偏性。换句话说,如果数据确有误差,修正时须有坚实的依据;如果某些数据出现“异常”,即反映的规律和特征与自己设想的不符,不可随意去掉,而应反复实验找到产生“异常”的根源,然后才可以发表可重复的成果。在某些情况下,若实验中出现了“异常”数据,或许隐藏着特殊的机理,揭示之还有可能诞生重大的科学发现呢。
总之,研究者的学术素养越高,则其科研洞察力和决策能力越强,这不仅可大大减少其走弯路的机会,而且可大幅提升其创造力和学术鉴赏力,从而高效率地取得更加卓越的科学成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