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网上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云飞扬

博文

非重点大学研究生招生之困境

已有 4008 次阅读 2013-4-4 21:1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招生, 重点大学

        研究生开始收取学费了,原来的非重点大学在招生时还可以以全部公费的条件来获得较为稳定的生源,现在这条路基本走不通了。看到我写这个,可能有些同志不同意,会反驳到会有这种可能:招生简章上虽然写着要收取学费,但录取以后可以全部返还并且还有额外的生活补助。说实话,这种做法基本没有任何效果,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是考生,我会相信吗?反正都是收费,还不如考个好一点的学校。
        近年来,许多二本院校都以拿到研究生招生资格为荣,想方设法,一门心思把硕士授权点拿到手,这个没错,学校想发展,想进步很好。不过大家千篇一律,互相效仿就有点过了,实际上许多二本学校的老师或领导根本不想招什么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因为他们怕误人子弟,怕被人骂。但是高校的发展政策必须要你拿到硕士点甚至博士点,为什么?原因太多,只说几条。提高办学层次,必须拿到研究生招生资格;获取更多办学经费,必须拿到研究生招生资格;升格大学,必须拿到研究生招生资格;等等!
        那么,二本学校的研究生生源质量以及培养质量又如何呢?先说生源质量,考二本学校的研究生,百分之九十九没有一本学校的生源,这个你懂的。只能是从比自己差一点的学校或相当的学校招生,另外就是从本校内部挖掘生源,而且还要到处宣讲,尽量承诺各种优惠条件,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所以说二本院校的研究生招生质量严重堪忧!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再说培养质量,首先说学校的硬件条件,师资力量,不说了,二本院校的导师整体质量就那么回事,做的很好的,跑到更好地学校了。所以导师整体质量不是太高。大家不用生气,我说的是实话,985的高校随便一个年轻的副教授,都可以在二本学校做个教授。没有夸大,也是事实。学校的实验室,更别提了,实验室里面的东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很陈旧的低端实验设备;另一类是刚买进的最新的,可惜的是,大家都不敢用,原因是没人会用或者领导不让用!哈哈。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 别提了,二本学校基本买不起伊思维尔数据库和施普林格数据库的独立使用权,顶多镜像一下别的重点大学的,即使是这样,也不是每位老师都能随便用的。一般老师用不上。
        下面重点说说二本院校研究生培养的软环境,学术讨论基本没有,除极个别老师外。学术氛围,别提了,基本为零。老师们还没有学术氛围,研究生就更没有了。说句丢自己人的话,有些学校连老师的办公室都腾不出一间来,还做什么学问,笑话!学术氛围很差主要原因在学校,在导师,而不能怪学生。既然拿到招生资格就好好办学,就好好培养,但事实恰恰相反,导师的惰性是造成二本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试问:有多少二本的研究生出去参加过学术会议?有多少学生到外校做过短期交流?又有多少课题组请国内(国外就算了)本方向的大专家做过学术报告?很少啊!导师自己其实也清楚这种状况,没钱开什么会,没钱请什么专家,交什么流。是啊,没钱,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钱”字闹的。没项目哪来的钱?没项目没有钱,没有钱就招不到好的生源,招不到好的生源就出不了好的成果,没有好的成果就申请不到项目,没有项目就没钱,好像是一个困境,确实是一个困境!这种困境,任何二本院校短期之内都逃脱不了。唯一可解决的办法就是:学校本身要舍得投入,没有投入就想办好学,招好生,出好成果,想得美!空手套白狼那只是传说。没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必须投入,就像做生意,要敢于投资,当然在投资之前最好做个决策分析,风险到底有多大?呵呵,别赔了夫人又折兵。划不来。我觉得学校在做学校科研发展的顶层设计时就要想到这些,哪些学科是值得大投资的,哪些学科维持现状即可,哪些学科有潜力,如何去扶持?没有基本的规划,哪黑哪住,怎么能行呢,所以仅靠短期的突击行为是不行的,规划一定要长远一点。可惜的是:现在好多二本高校的领导短期行为多于长期规划,突击行为多于持久关注,这也就难怪二本院校的科研不能做的好了。
        其实说这些,一点用都没有,人家重点大学都还弄不好,我们二本院校着哪门子急?也是,着急没用的,再急人家不搭理你,你有什么办法?奉劝打算真心想做点学问的未来研究生们:考个好点的学校吧,最好都能考上清华北大中科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45-676941.html

上一篇: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
下一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收藏 IP: 114.99.95.*| 热度|

8 林中祥 罗春元 刘建兴 张士宏 郑永军 徐大彬 吕壮 李明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