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慢性病:需要“治疗性教育”

已有 2993 次阅读 2013-10-21 09:16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健康|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癌症, 糖尿病, 慢性病, 治疗性教育, 临床防范

鉴于慢性病上述诸多完全不同于急性病的特点,慢性病(特别是癌症)纠治的许多措施通常不是在医院里就能完成的,甚至主要不是依赖医生进行的,而是取决于患者及其家属的态度、认识及方法。因此,对慢性病患者来说,除了一般性的健康普及、健康宣教外,还需要针对性的、有一定治疗意义的教育辅导,帮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合理地配合实施相应的、非医院内的纠治措施。由于它有明确的治疗作用,故这种辅导教育可被称为“治疗性教育”(Therapeutic education);或者称“患者治疗教育”(Therapeutic patient education)。根据倡导者J.P.Assal教授的观点“这是一种将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增加到延伸的(疾病)管理系统来应对(对疾病治疗)传统的反应”。并指出:“内科医师与医疗团队也应该拓展他们除了建立生物医学以外的作用”。

在笔者看来,这其实属于心身医学必须的关注及拓展的范畴。心身医学在这一领域有着当仁不让的责任、义务以及学术优势。

先不谈癌症,先就“治疗性教育”的概念做一个解释:

对此,Assal教授曾经给予了进一步的界定:他认为“治疗性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以与治疗过程及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相结合。这要求以患者为中心,有组织地帮助患者了解其疾病的相关信息,包括所患疾病的诸多应对策略及各自利弊,学习自我照料的知识及自我心理疏导、支持或释放的方法,并对患者提出医生本人的推荐性治疗建议及其理由……总之,要让慢性病患者逐步知晓如何看待自己疾病及其治疗过程,并学会对疾病及自我健康的日常控制及管理,借此以提高他们的生活/生存质量,帮助他们守住健康,阻断或减慢疾病发展进程。

作为前WHO官员,Assal教授强调:“慢性疾病的长期教育被证明是应对(慢性病泛滥)这一挑战最成功的关键策略之一”。

Assal教授以糖尿病为例,列举了L.Miller医师的例子。Miller作为一个内科大夫,上个世纪70年代起在美国洛杉矶的墨西哥裔美国人的贫穷社区中,通过对6000名患者进行治疗性的健康教育,使得单个患者年平均住院日从5.4天大幅度降低到1.7天;而且,将诸如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的重症病例减少约80%;并将那些丧失痛觉和动脉血供缺乏的高危患者中,截肢比例降低75%。由于这一成功,糖尿病领域后面跟进进行探索的医生有一长串。如伦敦的E.Allen(Jackson),波士顿的E.P.Joslin,里斯本的E.Roma,瑞士的G.Constam,法国的M.Derot和H.Lestradet,比利时的J.Pirart等。可惜的是,后面这些探索都有成功之处,却都没能将他们的研究成果量化,也未能归纳出对患者实施治疗性教育的技巧及技术路线,因此,难以在国际层面加以推广。

Assal教授还总结说:“像往常医学上遇到的情况一样,生物技术和社会心理层面完全互补,难以分拆到对立面。医生们理所应当两者合二为一,现今完成这一任务尤其困难,因为在弥合医学这两方面的裂痕方面我们付出寥寥。对慢性疾病的治疗和持续医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完成两者的整合。”

其实,他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着心身医学的精神实质。

笔者认为,在一般的非传染性的慢性病中,特别是癌症的临床防范中,治疗性教育具有诸多突出意义:

1.帮助慢性病患者确定合理的治疗及康复方案,并指导其认真实行;比只是给予药物或手术治疗/控制其病症,改善其症状更为重要。

2.让他分享医师的医疗信息与经验,提高他的健康意识及对所患之病的认识及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比单纯给予治疗方药更好,也更经济、合理。

3.慢性病的治疗或控制方法不都在装药瓶里,或只是依赖手术刀等;有时,非医学的保健措施(如控制情绪、注重饮食等)更为有效。而这只能通过治疗性教育加以辅导,令其自我认真实施。

4.能让他获得并保持最佳的自我疾病管理和生活自理能力。

5.慢性病需要随时监控,以减少疾病的发作或进展概率。这只能由他本人来实施或家属加以监督。实施的前提是自我及家属需清晰地了解相关知识,并能够建立与医师及时沟通的通畅的“管道”。

6.某些轻微征兆对慢性病患者来说很重要,须警惕,但又不可草木皆兵,时时高度紧张。因此,也需要清晰地了解相关的知识。

7.有助于对慢性病患者的长期随访。且这种随访不只是着眼于生物学的,而应关涉到自我感受、精神心理、态度认知、生活方式、社会回归等诸多方面。

8.帮助患者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慢性病患者角色。

总之,人们明确一点:慢性病比急性病更需要贯彻社会—心理—生物新医学模式。综上所述,“治疗性教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环节之一。

这些知识或者认识,不仅对临床医生很有意义,其实对于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患者及家属来说,都意义重大!我们一直强调:在癌症的防治过程中,患者本人(当然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及家属的认知与配合很重要。因此,希望这些不同于以往认识的知识,能够帮助患者及家属更主动地参与癌症等慢性病的自我调控及防治之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734612.html

上一篇:打通“任督二脉”的“任督”做何理解
下一篇:零毒疗法:晚期癌症的积极措施
收藏 IP: 116.226.14.*| 热度|

1 王春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