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guang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eguangcheng

博文

一个有趣的对称发震或地震迁移实例

已有 3041 次阅读 2015-11-18 20:16 |个人分类:地壳波浪运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51114日中午到15日凌晨,发生在印度尼西亚和大西洋中脊的两次地震(见数据简表),以夏威夷为对称(图1),二者的纬度只相差0.418°,震级、震源深度相同。

两次地震数据简表:

M5.3 - Central Mid-Atlantic Ridge

Time

2015-11-14 13:25:35 UTC+08:00

Location

7.182°N 34.269°W

Depth

10.0 km

 

M5.3 - 129km NW of Sabang, Indonesia

Time

2015-11-15 00:53:31 UTC+08:00

Location

6.764°N 94.545°E

Depth

10.0 km

 

1  在几乎同一纬度发生的两次震级、震源深度相同的地震

调换对称中心(图2),本博惊奇地发现图2中的对称中心正好落在东非大裂谷之上。


2  以东非大裂谷为对称中心看这两次地震

按照本博主张的“减压沸腾-水压机原理引发地震”的观点,图1和图2比较,图2两震点间的距离远远小于图1,很显然,图2中两震点之间的非洲壳块加上印-澳壳块,有可能是引发这两次地震的“大活塞”。发震过程可以这样描述:非--澳联合壳块有一个固有频率,与当时地球脉动的频率相同或成整数比,该联合壳块发生共振,使该联合壳块某一部位产生减压沸腾,引起大西洋中脊发生5.3级地震。这次地震之后,该联合壳块仍然在波动,因为任何一次震动都是阻尼震动,每一次震动该壳块都会有翘倾运动趋势。如果再没有外力施加,该壳块的震动会逐渐消失。11个小时之后该壳块再次被激发,沿着大致相同的纬度,在该壳块的翘倾端引发相同震级、相同震源深度的地震。

本博提出的上述推测,是在长期不间断记录适时地震过程中,验证“波浪镶嵌构造”学说基本原理,产生的直觉。还有许多有待研究的因素,比如地球脉动(固体潮)、地块固有频率如何定义和测定?壳块或地块(“大活塞”)边界如何划定?等等。希望有兴趣的博友批评指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521-936407.html

上一篇:解读“7.16”开始的“同、异地多震连发潮”
下一篇:老者炒股的好处
收藏 IP: 113.140.7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