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desig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pdesign

博文

八年——(设防巨震小记2)

已有 3937 次阅读 2014-11-11 18:54 |个人分类:09杂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言:写完中国尊过关小记之后,收到了许多热烈的反馈意见。我便鼓起勇气,试图写一个更大的题目——关于设防巨震研究过程的小记。关于巨震的研究更加波澜壮阔,更加曲折百挠,国内抗震领域的顶尖高手均先后涉及到此课题的研究,这是我国为数不多领先于世界的领域,但是还远远不够,6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征途。本文写作内容仍然以我亲身经历和第一手资料为主,也可能涉及到部分其他团队,写的不正确的地方敬请指正。

汶川地震之前,我做专业负责人已经5年了,负责设计或者参与设计了UHN、国贸三期等项目,抗震设计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在研究领域,我更多的时间放在岩土上,而且许多精力放在非饱和土研究上。

饱和度小于1.0的土统称为非饱和土,世界上绝大数地表土为非饱和土,饱和土是非饱和土的一种特殊形式。非饱和土对工程影响相当大,北京院总工程师齐五辉先生曾经给我讲过他经历的一个实际工程,在北京某项目,考虑到两侧建筑物有高差,便根据计算分析结果,预留了一定的高差,结果过了几十年,高差仍然存在。这很有可能是由于非饱和土的特性引起的,北京的表层土是典型的非饱和土,存在一定的土基质吸力,从而使得土的变形模量值大于设计值,造成变形量小于设计值。

与饱和土不同,精确的研究非饱和土的强度、变形等性能需要引入基质吸力(Ua-Uw)作为独立变量,其复杂程度远超过饱和土。

1

据说近代土力学的开创者太沙基已经意识到其难度,便把有效应力原理严格的限制在饱和土领域。在非饱和土领域,BishopFredlund等先后做了多年的研究, Fredlund教授和Rahardjo先生在1993年出版著名的Soil Mechanics for unsaturated soils一书(陈仲颐,张在明,陈愈炯等译)之后,非饱和土土力学对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陈愈炯、包承纲、沈珠江、殷宗泽、李广信等前辈大家均先后涉及到此领域,从某种意义而言,我国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介入较早,而且很快踏入第一梯队,2000年之后Fredlund教授也曾经专门到中国展开合作研究。由于李广信老师的影响,自从2001年,我开始从事最经典的土压力研究,而且选择了从非饱和土角度研究。当时非饱和土还是小众的学习和研究,本科生不学习此领域,即使研究生也只有少数人会深入其中。引入基质吸力之后,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与传统的饱和土抗剪强度不同,公式必须重新改写。Bishop等在1960年提出了著名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公式:

2

Fredlund等在1978年提出了基于双独立变量的抗剪强度公式:

3

在该公式中,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包络面是一个平面;后来Fredlund教授等提出基质角φb是一个变值,也就是说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包络面是一个曲平面。

我们对抗剪强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Fredlund教授抗剪强度公式是有缺陷的,难以准确描述低饱和度土的特性。在2009年,在之前的基础上我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岩土力学》上,而且连续刊载了我们两篇论文:“再论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和“基于路径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指标确定方法”。

4

在我们的研究成果中,抗剪强度包络面不再是曲平面,而是直纹面的一种,可用轨迹面来描述,母线是摩尔-库仑包线,轨迹线是粘聚力-吸力曲线(简称CSC曲线),母线与(σn - ua )-(ua-uw )坐标面的夹角随着基质吸力的变化而改变,改变的规律遵照摩擦角-吸力曲线(简称FASC曲线)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在文中,我们用3个相互独立实验和干土与饱和土的极端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记得当时《岩土力学》的一位编辑同志告诉我,审稿人给予“再论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的评价很高。《岩土力学》是国内岩土领域最顶尖的的学术刊物之一,也是我国土木领域最早入选EI索引的刊物之一,编审校很是严格。我非常感谢《岩土力学》编辑部同志无私奉献和提供的平台,那时我只是设计院的一个普通工程师,钢院(中冶京诚)从来没有非饱和土的研究传统,编辑部却给予了我特殊的支持。我后来查看了一下送审日期,“基于路径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指标确定方法”的送审日期是2008429日,“再论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的送审日期是2008711日,两篇文章在20098月和9月连续刊出,也就是说该文送到这种顶级的刊物一年左右就刊出了,而且“再论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后投先发(20098月),非常感谢他们。我也非常感谢审稿人,至今我都不知道哪位专家审阅的该稿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以至于可以影响到编辑部的决策。这两篇文章里面,“再论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一文引用较多,但是我比较喜爱“基于路径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指标确定方法”,以至于先完成了这篇论文,我个人认为,随着大家对非饱和土研究的深入,这篇文章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岩土界殷宗泽老师对我们提出的抗剪强度公式相当认可,李广信老师、包承纲老师也认为非饱和土的摩擦角是变化的,这几位先生均为学界大师级人物,先后被选为黄文熙讲座报告人——国内岩土该领域最高水准的讲座。姚仰平老师、杨光华老师、繆林昌老师、林鸿洲老师等中青年专家也认可我们的观点。刘明振老师也给予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我要特别感谢刘老师。刘老师要求严格,工程经验丰富,而且眼界开阔,给予了我许多支持。

截至到2008年,我从事非饱和土的研究接近8年了,在岩土界大会作了多次报告交流,基坑支护规范的主编黄强院长曾经单独约谈我,听我汇报关于非饱和土土压力的认识,虽不敢说功成,也算是有大师和同行认可,而且我研究生期间的老师同学以从事岩土工作为主,当年教我的老师,多是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学者,有4位老师是黄文熙讲座报告人,李广信、陈祖煜、郑颖人、张建民,其中陈老师和郑老师当选院士,其他也是院士或者准院士水平。机缘巧合,包承纲老师也曾经给予我单独指导。我想即使今天的清华,也少有这么强大的师资阵容。许多朋友建议我沿着岩土的路子继续走下去,我想他们是对的。然而2008-5-12日,谁也想不到的日子,改变了许多人,也改变了我的轨迹。


地震来了!

附注:我们在岩土领域的部分成果

1.  姚攀峰,张明, 杨合庆, 等. 箭尾形夯点布置与施工[J]. 施工技术, 2003, 32(8): 36-36.

2.  姚攀峰,张明, 刘晓春, 等. 北京地区非饱和土土压力初步研究[J]. 建筑结构, 2005, 35(5): 57-59.

3.  姚攀峰,张明, 戴荣, 等. 非饱和土的广义朗肯土压力[J]. 工程地质学报, 2005, 12(3): 285-291.

4.  姚攀峰,张明, 张振刚, 等. 非饱和土土力学工程应用方法[J]. 工程地质学报, 2005, 13(3): 346-352.

5.  姚攀峰,张明, 祁生文. 非饱和土土压力理论工程应用化探讨[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6.  姚攀峰,祁生文, 张明. 基于路径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指标确定方法[J]. 岩土力学, 2009, 9: 2605-2608.

7.  姚攀峰.基于安全系数比的非饱和土边坡极限平衡法[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9.

8.  姚攀峰,刘永东, 苑清山, 等. 半回填建筑地基承载力的探讨[J]. 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9.

9.  姚攀峰.主动式变刚度调平桩及其施工方法[P],201020505401.X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8553-842708.html

上一篇:砌体——(设防巨震小记3)
下一篇:关于基质吸力答秦四清老师问
收藏 IP: 210.78.142.*| 热度|

3 武夷山 秦四清 chaij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