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uldu

博文

2023从国际出版商视角看中国市场

已有 1779 次阅读 2024-3-11 20:50 |个人分类:学术生太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之前就听说过International STM Publishing in China: State of the Market Report 2023这份报告,但要看内容价格不菲,发现有对作者的这样一个访谈(An Interview with China STM Publishing Expert Nicko Goncharoff )读一下也可以算是窥斑见豹,将原文翻译并呈现如下,每个问题后都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对,可以且行且看。

(通过在线翻译,将英文原文翻译为中文,以降低阅读门槛提高阅读效率)

您如何简单介绍一下中国近期的出版业改革和研究评估政策?

这些改革旨在解决围绕研究成果的伦理问题。 它们旨在鼓励作者采取更加一致、符合道德的行为,并减少对科睿唯安科学引文索引和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估研究价值的依赖。 部分原因是担心这些指标会激励研究人员优先考虑产出量和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而不是进行准确、高质量的研究。

中国还希望减少对非国内出版商的依赖,提高中国研究在全球学术界的代表性。 这些改革是在中国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研究生态系统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该生态系统以道德原则为基础,支持当地人才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这些政策影响的范围包括科研体系以及学术出版,从长远看必将影响整个科研出版体系的生态。对于学术出版行业而言,既机会也有挑战。一方面,看大趋势更加会有利于国内科技出版,国家在给钱给政策;另外一方面,对科技出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标国外的出版行业,从长期来看,要从阶段性的扶持到走向,全球市场的海洋中,与海外出版商一起竞争。

 

这些改革和政策对国际出版商来说最大的市场挑战是什么?

最终,国际出版商将看到更多的作品提交给中国国内出版机构。 要求建立期刊预警名单的改革将针对一些著名的国际期刊,这反过来将导致中国向这些期刊投稿量直线下降。 这些政策,加上中国希望最大限度地降低向开放获取过渡的成本,可能会降低国际出版商历来在中国享有的利润率。

这个显而易见,说出了政策对于国际出版商最直接的影响。具体来讲,一方面是发展我们本国的期刊从而撬动了国际市场的占有情况,另外一方面带来了稿源等竞争,也给国际出版商带来了重大的压力以及挑战,最终都将呈现在利润上。

 

最大的机会是什么?

中国的研究成果将继续推动向国际出版商提交大量论文。 尽管销量和利润率可能会有所下降,但中国仍将是许多国际出版商的重要市场。 中国发展国内STM出版业的努力也为提供出版商和作者服务(包括平台、培训和营销服务)提供了机会。 在这些领域拥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出版商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帮助提高中国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建立关系并将自己打造成中国市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我国发展科技出版,确实为出版商的相关的服务提供了一些机会,但这机会跟出版商的订阅收入以及APC收入相比,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还很难形成一个大的市场,除非中国的学术出版有更好的行业整合,以更专业的方式面向国际市场进行拓展,同时能够吸纳国内一流的人才加入到,以激活扩张的底层动力。

 

国际出版商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与中国作者的研究在广度和质量上不断扩大的竞争?

国际出版商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包括营销、编辑和合作伙伴策略。 这意味着与中国研究界利益相关者合作,保护或扩大研究人员市场和思想份额,制定灵活且反应灵敏的营销和编辑参与策略,以及(对于某些出版商而言)实施或扩大与国内出版机构的期刊出版合作伙伴关系。 能够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并有效响应中国研究界反馈的出版商更有可能在这种动态环境中取得成功。

我国的科技出版,可以简单的认为是一个小而散的市场,尤其是从营销编辑及合作视角来看,空间并不大,总带来的利润也有限,但是应该说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的机会或者中国的市场份额,相对来讲,还是在不断上升的一个趋势中。相信任何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出版商,都不可能忽视中国市场,但另外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中国市场不确定性和各种非市场因素带来的影响,国际出版商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动态的调整各自的策略,以适应各种变化。

 

中国在全球出版市场崛起的雄心中面临哪些障碍? 是否有一些领域可能需要缩减或调整?

主要挑战是中国国内出版市场的分散性和自上而下的性质。 许多中国 STM 出版商缺乏足够的规模、出版专业知识和实现开发或推出世界一流期刊目标所需的全球联系。 这种情况将会改变,任何人都不应怀疑中国取得成功并超出预期的决心,但这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这一点确实切中要害,中国出版市场的分散和自上而下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出版行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但就目前全球的情况来看,一个在评价体系、全球市场出版经验,市场扩展经验都缺乏的行业要想在全球有所斩获,需要做出非常多的改变,同时也要有时间的积累。

 

国际出版商可以在哪些方面提供专业知识来帮助中国机构和出版商快速扩大规模?

随着中国研究成果的持续增长以及中国出版商寻求提高其在全球学术界的地位,对出版和编辑最佳实践、全球作者参与、作者服务和国际营销方面的培训和服务的需求强劲。 许多中国出版商认识到需要发展编辑管理、同行评审、吸引国际读者的有效策略以及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和影响力等方面的能力。

随着国际出版商与国内合作的深入,所谓的编辑最佳实践以及国际营销的经验在不断的深入到国内出版行业中,已经见到过越来越多的国内期刊在营销方面,通过大量的投入,也取得了一定效果。说到扩大规模,还是需要进行企业化的经营才能保证,人才、平台等能更好的国际化,尤其是要能可持续发展,能自己造血“造船”。

 

什么是中国期刊预预警名单?国际出版商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关注它们? 有没有办法确保自己的期刊不被列出?

国际出版商在中国开展业务时面临的风险之一是期刊可能被中国政府列入预警名单。 据说这些名单针对的是那些发表了由造纸厂等不道德行为者制作的作品或受到引用或同行评审的期刊。 在某些情况下,期刊可能会发现自己被列入预警名单,仅仅是因为它在中国发展得太快,或者来自中国的作者比例非常高。

 

这些列表对国际出版商构成重大威胁。 被列入预警名单可能会导致中国研究人员提交的材料实际上枯竭。 除了财务影响之外,出版商还可能面临对其整体品牌和声誉的严重损害。 有一些可以遵循的准则和可以采用的最佳实践,但没有保证完全消除这种风险的方法。

预警名单确实给国际出版商带来了一些困难,但随着预警名单的权威性的降低,以及行业对于国际出版业务的理解,进一步的深入,这种问题其实已经不是问题,而且也不会对真正有影响力的出版商在国内的市场有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合规合法经营的出版商,预警名单的影响,应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的国家开放获取(OA)政策会对本地和国际出版商产生什么影响? 是否有可能制定影响深远的开放获取政策?

中国的国家开放获取政策可能会导致中国机构与国际出版商之间的谈判充满挑战,因为与现有协议相比,前者寻求向开放获取成本中性的过渡。 由于这种转变对于国际出版商来说在经济上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双方需要找到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中国将确保其国内 STM 行业能够利用任何国家开放获取政策,从而增加在该市场运营的国际出版商的竞争压力。

一直听说有一个国家关于开放获取的政策项目在进行调研,但是目前看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这一政策的调整和改变,如有必将对中国学术出版行业,乃至整个科研体系起到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国际出版商在中国市场的格局与竞争态势,乃至未来的前途命运。

 

进行这项研究后,您认为国际出版商和出版商服务提供商在中国方面应该关注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中国仍将是国际学术出版商的重要市场,但在那里运营将更具挑战性,利润率也将面临压力。 为了充分利用这个市场,我们需要制定一项可靠的战略来吸引当地利益相关者,了解政策和竞争格局,并满足中国作者的独特需求。 在采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国际出版商可能希望多元化进入其他市场,以减少对中国作品和收入的长期依赖。 然而,中国可能仍然对全球 STM 出版增长至关重要,因此出版商应确保自己在这个重要且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取得长期成功。

也有一些行业提到了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这个目前看来并不现实,中国仍然是学术出版增长的主要源头,面向开放获取的出版,中国的学者已经在后来居上,而且势不可挡。那对于国际出版商,如何能很好的布局中国市场,同时又管控好各自的风险,一定程度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周: 2024-3-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7555-1424932.html

上一篇:重构未来学术交流体系?
下一篇:开放获取让订阅出版陷入了“反定位”的窘境吗?
收藏 IP: 123.120.1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