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感谢清华大学材料系Y教授、材料系、教育培训管理处以及我的供职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多方提供了这次到国内顶尖学校学习、工作的机会。“沐浴百年名校之春风,聆听大师之教诲”,是俺学生时代的梦想与追求,但直到年纪半百才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以偿夙愿。
开学典礼时,培训处W老师说“进了清华门就是清华人”,可是俺不敢啊,不配呀,相去甚远啊!回学校给研二的研究生开题时,一位真正清华大学毕业的老师见面对我说:“听说你在清华做访问学者,好啊,我们成校友了!”俺是支支吾吾没有回答,心想“俺是无缘高攀的呀,多谢您抬举喽!”
一个学期的访问,收获颇多。主要是科研设备,见到并使用了传说中的真空高温烧结炉(烧结温度可达2000℃以上耶)和SPS烧结炉等,一边用一边想只有拥有好设备才能培养高水平学生呢,老师都没见过的怎么教学生呢?用Y教授的话说就是“这回你别光想了,设备条件有了,做吧”。再就是查阅文献,有多种方式可以获得全文,不像在家里总得到提示“要获得该文全文,purchase”——其实即使“交钱”也不知道去哪里交呀!每当此际,一个字:郁闷ing!最后这一次,我带来一名研究生同来做实验。刚来两天,研究生收获更多,感慨着对我说:“老师啊,在这里做实验太好了,这两天感觉特别充实,好像过了一个月似的!”看来名校有魔力哟。
来清华四个月,接触最多当然是教师与学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敬业,令鄙人由衷敬佩!原以为中国高校目前的浮躁之风兴于著名高校,其实很可能错了。最起码我看到的清华的教师、学生非常踏实、有条不紊、兢兢业业。另外还真正认识到,即使国内最著名的高校,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但很少人知道教师、学生的实际“人均使用面积”的奇缺(起码本人所在的科研小组如此)。在家里,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是两个人一间20多平米的“大”办公室,而这里的学生都是十几人一间办公室,人均2平米已经算不错的了,而教授们往往带领几位博士(后)拥挤在一间办公室里……啥也不说了,回去好好工作吧!
还有,清华校园里的交通管理比较人性化、非常爱护学生,真正体现出“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学生最拥挤的道路上各种各样路障说明了一切!越是大牌教授、越是著名学者乘驾的轿车越能够礼让骑自行车和步行的学生。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越是替弱势群体考虑,越能呈现出和谐的音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还有就是一般工作人员的工作与待人态度,态度和蔼让俺有“受宠若惊”的感觉,只有一次让俺很是不快。当然啦,瑕不掩瑜嘛,哈哈!
另外给清华提一个建议,算是揭清华大学的一个“短儿”吧。清华有不少古树,超过100年的给钉上绿牌,超过300年的钉上红牌(落款都是北京市园林局)。还有许许多多年轻的树,也都被钉上了椭圆形的名牌。不言而喻,在这“素质教育”的喊声大行其道的年代,肯定是为了学子们多长知识,“认识”更多的树种与植物,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给树钉上牌牌多“疼”呀,就连“一岁一枯荣”的小草都有“小草对我微微笑,请您走路绕一绕”,怎么对经历许多风风雨雨、多少年的寒来暑往的树木就痛下杀手——树干上钉钉子呢!这是不是有些“杀鸡取卵”的味道,清华人不应该不晓得“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公理吗?现在的一个小小的钉子眼儿,可能就是数十年后的一大块“水泥补丁”——看到校园里不少年龄稍大的树都有这种“补丁”,更有甚者就是死亡!
建议不要继续给古(老)树钉钉子了,教育学生认识树木方法应该有的是吧!这方面清华不妨学学太原市——给老树建围栏。人家太原市的树资格太老,只有1000年以上的古树才能享受“围栏”——可称为“别墅”——的优厚待遇(类似于二校门内两侧的两棵柏树)。清华100年以上的古树可以享受,300年古树享受的别墅高度是百年古树的三倍。各种树的名字完全可以刻在混凝土或石头围栏上——只有石头是不朽的嘛!至于60/70岁以上的老树,人家都活了这么长时间了,年龄比清华园里大多数人都大,享受个石刻牌牌不算过分吧?
短短的4个月,不能充分挖掘清华大学深层次的内涵,这可能留给我深深的遗憾。好在Y教授以及某些部门和老师愿意继续提供指导与帮助。
在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大庆的日子里,愿清华的师生快快乐乐,愿清华大学的明天更美好,愿清华大学早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