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一篇博文中作者使用了墙壁、白纸当作观测屏幕显示干涉条纹。如果使用理想的平面镜作为屏幕,人们能在镜面上看到干涉条纹吗?
经典连续介质光学理论已经给出符合实际的答案:即在理想镜面上看不到普通观测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只能看外部世界的镜像,不含干涉条纹;另外,镜面能将干涉条纹反射到对面的墙面或其它观测屏幕上。普通屏幕不是镜面,不显示镜像,却将双缝膜发射的干涉光,通过漫反射直接在屏幕清晰地显示成不同方向都能看到的干涉条纹。
作者通过以下实验照片验证以上所述。
图1 显示实验中镜面反射到墙上的干涉条纹。
图1
图2 显示在室内灯光下相机从侧面拍摄的镜面,此时镜面正对着双缝膜,实验中的双缝膜发出的干涉光几乎垂直地射向镜面,从相机角度看不到双缝膜的镜像,看到的是侧面物体的镜像。
图2
图3 显示与 图2 同样条件下,关掉室内灯光后的镜面照片。
图3
图2 与 图3 均显示镜面上不存在(其反射到墙面上(图1显示)的)干涉条纹。
图4 显示另一张有室内灯光的镜面照片,此时镜面稍微转向照相机。
图4
图5 显示与 图4 相同条件下,关掉室内灯光后的镜面照片。
图5
注意 图5 中镜面上略显示出类似于干涉条纹的红色亮斑。作者猜测这是由于镜面不是理想的那样光滑,而是有极细微的粗糙造成的微小漫反射现象。如果是理想镜面(实际做不到),而且镜面绝对没有浮尘,就不会拍到那些微弱的红色斑。
图6 是有室内灯光条件下,镜面转到双缝膜镜像直对相机镜头的情况下拍摄的。理想的操作应该让双缝膜的镜像恰好位于镜子中央的竖直线。作者的手动操作难以做到那么准确,只能尽力做得好些。
图6
图7 显示在与 图6 相同的条件下,室内灯光关掉后拍摄的(曝光1秒)镜面。
图7
注意:图7 出现了一系列成排的红色斑点,而且左右不太对称(不对称是由于双缝的镜像没有调到镜子的中央垂直线),这是与 图6 的显著差别。 作者认为不同排的微红斑点是由于镜面粗糙形成的漫反射,镜面将干涉条纹反射到相机镜头内多个镜片(本相机镜有17片)表面,但是反射镜面没有理想地与相机镜片表面平行造成的结果(如果严格平行,那些不同排的亮斑会集中显示到图中最亮白色斑点所在的水平线上)。如果进一步微调镜面的角度,使其更平行于镜头面,同时减少曝光时间这些差别会消失。图8 便是这样尝试的结果(曝光时间减为4分之一秒)
图8
综合以上图片可以肯定,理想的平滑镜面上不会出现干涉条纹。
图9 显示有室内灯光的条件下,干涉光在纸制屏幕上造成干涉条纹,相机从侧面拍的屏幕照片。
图9
图9 表明无论有无外界灯光,无论从哪个观测角(事实上包括背面),都会在屏幕上明显地看到干涉条纹。
理论上可以将镜面与普通屏幕的不同表现归结为:本质上镜面由纯平光滑的金属面构成,而屏幕一般是用表面粗糙的绝缘材料制作。对入射光,镜面通过反射传走,传到普通屏幕使人看到,屏幕则是漫反射,使观看者从任何角度都可看到屏幕上的干涉条纹。
关于漫反射(注:此段是作者尽力以严格的方式解释漫反射,较难读懂。其实一般读者可越过此段,直接读后面的段落。弄懂此概念也可参考其它读物),一般的理论解释是假设屏幕物质仍能反射光,但表面必须粗糙到如下的复杂程度,以致于对任何指定的方向,屏幕表面各个不同微小区域上都存在如下的点,该点处屏幕面的切平面法线指向预先指定的方向。这样当光射到屏幕时,入射光按反射率在屏幕的任何微小区域反射时,屏幕在该小区域都存在这样的点,使该点处的反射光指向给定的方向。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屏幕上的干涉花纹。
无论如何,上面的解释都要使用光的反射理论。经典的光波动理论与连续介质电动力学,均对光波与屏幕介质做了连续分布的假设。理论上需要根据连续介质电动力学的方法,推导出介质中电荷对光波的反应,进一步推导出由此产生的常数折射率。这需要对介质的有关物理量进行统计平均。理论上还必须假设光波为一束平行光,使光束的波前是个与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才能利用惠更斯原理计算出折射角与反射角。这样就必须假设波前的光(子)始终相互配合,使反射光及折射光的波前都是平面。因此,在连续介质的假设下可以很好地解释折射与反射规律。
量子光学能不能解释这些规律呢?如果用量子光学解释反射现象就必须使用光子的概念。这时光束及介质都不再是连续的,而是有限的光子,分子或原子。给定的 “单光子” 必须独自地射到屏幕物质中某特定的分子或原子使其发光:此时 “单光子” 不应该是像钢球那样撞到刚性的墙被弹性地反射回来,而是使那里的分子或原子产生受激辐射。此时,为什么会有折射率常数,为什么会有确定的折射角,反射角?翻遍了目前看到的文献(如【1】,【2】,【3】,【4】,【5】等),虽然其中有关于“受激辐射”的论述,作者发现都不涉及受激辐射产生的光子方向问题。作者认为这是量子光学理论的固有缺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用孤立的 “单光子”、“单分子"、"单原子" 来回答以上反射角问题更是从本质上就不可能。真有想象中的 “单光子” 吗?
参考文献
【1】 梁铨廷 ,《物理光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45 页 1980 年 8 月第 1 版 15033·4873
【2】 曾谨言,《量子力学》II,科学出版社,2000年 第III版
【3】 郭鸿, 《量子光学讲义》,北大教材
【4】 郭光灿, 《量子光学》,网络版。
【5】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imulated_emissio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