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gfu Panda, on the way!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tbahn 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语言 Jinxing Yue's blog: Studying the brain bases for language and other cognitive functions

博文

国家应推出英文论文中文姓名拼写规范

已有 147437 次阅读 2011-3-18 21:0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姓名, 中文, 英文论文

    在论文检索中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难题,看到Chang,2001或者Yep,1982,往往能猜出作者的大概背景,却不知道这个学者究竟是何许人也。再看后面参考文献,往往是,Li, X.或者 Xu, L.,按照西方标准如此简化过后的名字也让中国学者几乎成了Google上的隐形人,一个Li,X.有太多的可能,彼此了解起来十分不方便。甚至真的见了面,都叫不上对方名字。考虑到历史原因,如果对方是香港、台湾的华人学者也就罢了,如果对方恰恰都是“生在红旗下,张在新中国”的同胞,未免太尴尬。在论文发表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名字的拼音写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翻译的如Li Ming,有按英文习惯翻译的 Ming Li。有将姓大写的,Ming LI。对于双字的名,拼写方式就更让人眼花缭乱了,比如Zhang Zhongcheng,Zhang Zhong-cheng,Zhang Zhong-Cheng, Zhang Zhong Cheng。再将姓和名的位置加以调换,以及姓氏大写两个“参数”,一共能衍生出32种形式。
    由于语言上的差异,完全按照西方的标准来简写中文姓名,显然是不妥当的。检索困难、沟通不便造成的学术成果推广受阻,无法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占有有利位置,将对中国科学界和华人科学家融入世界科学研究框架造成更多长久的困难。
    现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关于非大陆背景华人科学家名字的表述方法也许有可借鉴之处。比如一些台湾学者的名,如果是双字,在参考文献里往往都以拼音首的字母缩写加连字符形式出现,如Lee, J.-H.。这种形式也许不是最好,但至少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
    我国学者参与国际科研活动毕竟时间还短,缺乏上百年的“约定俗成”的沉淀,因此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制定适合中国学者的拼音标准,并通过官方和有影响力的学者向国际推广。让优秀的中国学者的名字能够闪耀在世界学术的天空。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0851-423929.html


下一篇:为什么要用R
收藏 IP: 141.89.92.*| 热度|

8 唐常杰 何学锋 孙学军 顾汉念 王守业 邱敦莲 zzjtcm sykes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