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kwi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erkwin

博文

碳纳米管的构建方法

已有 7634 次阅读 2015-4-14 20:27 |个人分类:我的工具箱|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5-04-13 20:59:31

看到一篇老的文献Helical and rotational symmetries of nanoscale graphitic tubules, PRB, 1993, 47, 5485, 介绍了纳米管的构建方法, 就研究了一下, 弄明白了, 记在这里, 顺便写了个在线的小工具, 方便使用. 如果你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 欢迎告知$.$

理论基础

碳纳米管可由石墨烯沿某一方向卷曲而成, 卷曲方向可以利用石墨烯六角形中心来定义, 如下图

两个平面晶格矢量为 R1R2, 设卷曲矢量为 R=mR1+nR2, 为简单起见, 设 m>n, 这样每种卷成的纳米管类型都可以利用 (m,n) 来表征, 这称为纳米管的指标.

设六边形的边长, 即碳碳之间的键长为 a, 则两个晶格矢量和卷曲矢量分别为:

R1R2R=(3a,0),=(3a2,3a2),=mR1+nR2=(2m+n23a,3na2),|R1||R2||R|=3a=3a=R1=3(m2+n2+mn)a

由此可得到纳米管的半径

r=|R|2π=3(m2+n2+mn)a2π

两个碳原子对应的矢量分别为 d2d, 其中

d=13(R1+R2)=(3a2,a2),d=a

为方便后面的计算, 这里给出任意两个卷曲矢量的点积与矢量积

RvRvR×v=(m,n)=(x,y)=mx|R1|2+ny|R2|2+(my+nx)R1R2=3a2[(m+n2)x+(n+m2)y]=(mynx)|R1×R2|=332a2(mynx)

卷曲后, 第一个碳原子的位置可随意设置, 第二个碳原子相对第一个碳原子的旋转角度为

ϕ=2π(dR)|R|2=m+nm2+n2+mnπ

这可看作是将 d 在平行于 R 方向的长度, 长度即决定了卷曲后的旋转角度.

第二个碳原子相对第一个碳原子的平移量为

Δh=|d×R||R|=mn2m2+n2+mna

这可看作是 d 在垂直于 R 方向上的长度.

纳米管的最高旋转轴为 CN, 其中 Nmn 的最大公约数.

卷成纳米管后, 除具有 CN 旋转对称性外, 还具有螺旋轴, 此螺旋轴的确定可以利用面积相等法. 首先存在一个矢量 H=(p,q) 满足

|H×R|=N|R1×R2|

由此, 可得到下面的关系式

qmpn=±N

由于我们前面已经假定 mn0, 所以上式取正号, 且 p0, 这样就可以确定出 p,q 的值, 由此得到螺旋轴的旋进角和螺距

hα=|H×R||R|=3N2m2+n2+mna=2π(HR|)|R|=p(2m+n)+q(m+2n)m2+n2+mnπ

注意到, hH 的选取无关,

h=|H×R||R|=N|R1×R2||R|

要达到整个周期, 此螺旋轴需要旋转的次数需满足

2kπ=NrotNα

其中 k 为正整数.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所有需要的量了.

纳米管基本单元的高度 H=Nroth

其中的原子数 2NNrot

更长的纳米管只需要沿z轴周期性平移即可.

说明:

  1. 此方法稍嫌复杂, 直觉上应该还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

  2. 此方法可推广, 用以构建其他平面周期性结构卷成的纳米管, 如三角形, 四边形等.

  3. 晶体学上使用的螺旋轴, 其标准螺旋为右旋, 即顺时针旋转, 不同于平面角的方向逆时针旋转.

下面是(6, 3)碳纳米管构建的示意图即结构图, 用于对比

碳纳米管在线创建工具

类型指标: m       n  
基本单元数:      C-C键长(Å):
径向位置随机(Å): X方向:      Y方向:

 

碳管半径(Å):      碳管高度(Å):      碳管总原子数:
基本单元高度(Å):      基本单元原子数:
第二原子偏移(Å):      第二原子转角(π):
(m, n):      (p, q):
gcd(m, n):      qm-pn:
螺旋轴螺距(Å):      螺旋轴旋进角(π):      旋转次数:

XYZ文件
结构


◆本文地址: http://jerkwin.github.io/2015/04/13/碳纳米管的构建方法/, 转载请注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8663-882252.html

上一篇:【书】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
下一篇:使用Notepad2查看编辑GROMACS文件
收藏 IP: 72.204.4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