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独立,个性自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s111 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为我们的未来而努力 http://baike.baidu.com/item/张亮生

博文

杂交水稻的不育系遗传分子机制被解析

已有 12540 次阅读 2013-5-3 12:52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袁隆平, 杂交水稻, 不育系


相关成果在Nature Genetics(NG),NG配有专门的文章去报道这个重大发现,如下,国内竟然静悄悄的。华南农业大学生科院给出了详细的报道,竟然也没有相关网站和新闻进行转载。这个可是国内原创的成果。

我是好好看了下,确实不错的,具体评论可以看评论文章。

不过我还是想加下我个人的评论,这篇文章不单单是发现了不育系的遗传分子机制。同时重要的是发现这个是新基因,并且是在线粒体里产生,在进化上非常有意义。因为过去认为新基因一般在核基因组中产生,新基因产生后,功能怎么产生和是什么,是进化的难点和热点。 而这篇文章发现的这个基因,竟然是在线粒体中产生,并且导致了不育,对我们认识线粒体更进一步。


本来只想转载下,想想还是不弄成转载,我发表下挫见,让更多人关注。

、、、、、、、、、、、、、、、、、、、、、、、、、、、、、、、、、、、、、、、



刘耀光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Genetics》发表高水平论文

分类: 学术新闻来源: 学院编辑: 管理员更新时间: 2013-03-18754 次点击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耀光课题组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克隆了三系杂交水稻中广泛利用的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并阐明了不育发生的分子机理。相关论文 “A detrimental mitochondrial-nuclear interaction causes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rice”于2013年3月1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Genetics》(doi:10.1038/ng.2570,影响因子35.532)。论文通讯作者是刘耀光研究员,第一作者是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罗荡平。该论文是刘耀光课题组在阐明水稻胞台(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分子机理后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及其恢复性是植物特有的遗传性状,反映了物种进化过程中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组的协同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对立和统一。细胞质雄性不育又是杂交作物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由袁隆平始于1964年。1970年代初,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李必湖等人在海南岛三亚发现了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及其不育细胞质(称为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MS-WA),为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随后,在袁隆平团队和全国多个育种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利用该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和其它种质资源等育成了一批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杂交稻组合,宣告我国的三系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从1976年开始推广应用杂交稻,1990年以来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全国水稻总面积的约50-55%,并推广到30多个国家,增产幅度达到20-30%,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杂交稻是我国对世界现代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重大成果,也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重要标志。


       虽然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交稻育种如此重要,其分子遗传基础并不清楚。另一方面,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也被称为“核质互作不育”,但目前只知道细胞核恢复基因与线粒体CMS基因互作控制育性的恢复,植物CMS基因如何控制雄性不育的发生还未得到阐明。


       在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刘耀光课题组成功克隆了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命名为WA352。研究发现,不育系的WA352 mRNA表达虽然是组成型的,WA352蛋白只在花药特定时期(花粉母细胞期)的绒毡层特异积累,并与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定位蛋白COX11进行互作。研究发现,COX11具有消除活性氧的功能,是真核生物保守的一个新的细胞程序性凋亡(PCD)的抑制因子。这个蛋白互作干扰了COX11的正常功能,导致花药绒毡层线粒体的活性氧爆发和细胞色素c释放到细胞浆(这是PCD的诱导因素),提前启动PCD控制的绒毡层降解,从而产生花粉败育。而2个恢复基因Rf3与Rf4以不同机理抑制WA352表达而恢复育性。论文还揭示了WA352是一个在野生稻线粒体基因组经多次重组事件产生的年轻新基因;我国育种家用不同的栽培稻和野生稻材料育成的多种类型水稻不育系如岗型、印水型,矮败型等不育系也含有相同的WA352基因,表明它们与野败型属同一CMS类型。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三系杂交稻都是利用基于WA352基因的雄性不育不育系。


       该成果首次阐明了植物CMS系统通过线粒体不育基因和核基因的互作控制核质不亲和性(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有别于前人提出的能量代谢缺陷导致CMS的假说。该研究表明,除了CMS育性恢复涉及核质基因互作,CMS发生也是核质基因互作的结果,是名符其实的“核质互作不育”,其它植物CMS系统也可能具有类似的分子机制。


       该成果对研究生物的核质基因协同进化和相互作用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是植物杂交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有助于更好控制作物育性,进一步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产量。


Nature Genetics以专题新闻报道我校科研成果


分类: 学术新闻来源: 学院编辑: 管理员更新时间: 2013-04-2772 次点击

由我校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刘耀光研究员团队完成的关于三系杂交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发生机理的研究成果今年317日在线发表于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 (Nature Genetics) (doi:10.1038/ng.2570)。在该刊最新一期(45巻第5)印刷版中,该研究论文被Nature Genetics选为重要研究成果,邀请国际著名植物育性发育生物学家Hong Ma(马红)教授撰写了评论文章,以专题新闻形式在News and Views栏目同期报道。该文章高度评价了我校在杂交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的成果和意义,认为是对阐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是一个里程碑,对植物育性和生殖发育,影响作物生产和植物群体适应性至关重要。

 

《自然-遗传学》刊登国际遗传学研究的创新发现和重大成果,该论文的出版是我校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我校基础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该研究成果最近入选科技部“973科技计划”的标志性成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593-686366.html

上一篇:邀请学者来交流
下一篇:农村中小学撤并致辍学人数增1.1倍
收藏 IP: 222.66.175.*| 热度|

11 徐大彬 王丽 刘淼 徐磊 安海龙 叶威源 crossludo biofans zhoulangxiucai decipherer dangp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