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已有 4396 次阅读 2011-3-10 09:1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选择性, 现代人, 目的性, 学习者, 学会学习

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yi_d__luffy)

    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一个生存性的概念,是人们在生产生活领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从学生学到知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转变,需要自觉、主动、有选择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自主学习作为支撑,自主学习从学生的心理维度、生存环境、自身特点等方面对于每个知识点在生活中都会产生相应的的作用与价值,让学生在信息时代具有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与理解
    明确提倡自主学习的主张可以追溯到本世纪70年代;而涉及自主学习教育思想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更久远。我国学者对于自主学习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给予了界定。上从广义上讲就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它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具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
    2.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教育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学大纲、学校、教师、教科书)给予学习者的自主程度,或者是对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宽容度。对教育实践者来说,培养自主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学习方式核心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提倡素质教育就必须倡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三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70年代时提出自主学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二是学科教育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转变。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本身的情感和需要。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以这种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教学大纲强调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目标的双重性,即情感发展目标和认知发展目标。在具体实践中,人本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本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的同时,教育领域尤其是学科教育领域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也正在经历重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研究侧重研究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而忽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研究。这种研究为教育实践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一个接一个被否定或放弃。在教育方法的研究进入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一部分人认识到,既然研究教师“如何教”不能取得进展,为什么不研究学习者“如何学”呢?于是以学习者本体为中心的教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者借助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学习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主要是研究学习过程的共性以及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学习者个别因素,比如年龄、性别、智力、个性、态度、动机、学习潜能以及学习策略等。虽然这些方面的研究还远不成熟,但有一点是公认的,既虽然学习过程有共性而且总体学习目标可以是一致的,但是学习者个别因素差异较大,尤其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差异使得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显然不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自主学习。
    Zimmerman教授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做了系统的总结,归纳出共有的三个特征:
    1.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
    2.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3.强调自主学习者指导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Zimmerman,1989,1990)。为了使人们更为准确、直观的把握自主学习的含义,Zimmerman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


    Zimmerman认为,确定学生的学习是否使自主的,应该依据研究框架中的第三列,即任务条件。如果学生在该列中的六个方面均能由自己做出选择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这六个方面均不能由自己选择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无所谓自主。换言之,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已经达到自动化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做出自我监控;他们还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Zimmerman进一步指出,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完全自主的学习和完全不自主的学习都较少,多数学习介于这两极之间。
    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相对于他主学习的特征更为明显,信息环境包括的范围更加广泛,自主学习是随时随地的,动机是自发的,学习的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的策略是自我调节的,学习的计划是自我制订的,由此出现了学习的新方式:E-learning(Eleconic Learning)和M-learning,两者是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两大途径。
    二.自主学习的特点
    从上面的几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因此,“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1.“自主学习”具有“自立性”,表现为:
    a)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
    b)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
    c)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是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
    d)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 学习“自立性”的四层涵义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具有独立性的学习主体,是“自主学习”的独立承担者;独有的心理认知结构,是“自主学习”的思维基础;渴求独立的欲望,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基础;而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和能力,则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
    可见,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它不仅经常地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自立性又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2.“自主学习”具有“自为性”。学习主体将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结构之中,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不可剥落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自为性是独立性的体现和展开,它内含着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结构关系。因此,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
    a) 自我探索往往基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既产生学习需求,又是一种学习动力。自我探索就是学习主体基于好奇心所引发的,对事物、环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学习主体对事物、事件的直接认识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上。文本知识是前人或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非学习主体的直接认识。因此,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探索性的学习。通过自我探索而求知、认知,这是学习主体自为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
    b) 自我选择性是指学习主体在探索中对信息的由己注意性。外部信息只有经学习主体的选择才能被纳入认知领域;选择是由于被注意,只有经学习主体注意的信息才能被选择而被认知,(故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况)。因此,学习是从学习主体对信息的注意开始的。而一种信息要引起注意,主要是由于它与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相一致。由内在所求引起的对信息选择的注意,对头脑中长时记忆信息的选择提取运用从而发生的选择性学习,是自为学习的重要表现。
    c) 自我建构性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其新知识的形成和建立过程。在这过程中由选择性注意所提供的新信息、新知识,是学习的对象。对这一对象的学习则必须以学习主体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前提,而从头脑中选择提取的信息是学习新信息、新知识的基础。这两处信息经由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而发生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和同化,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充实、升华、联合,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系统。因此,建构知识即是对新信息、新知识的建构,同时又包含了对原有经验和知识的改造和重组;即既是对原有知识的保留,又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
    d) 自我创造性是学习自为性更重要、更高层次的表现。它是指学习主体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够指导实践并满足自己需求的实践理念模型。这种实践理念及模式,是学习主体根据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对其自身强烈而明确的内在需求,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建构知识是对真理的认识,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而实践理念模式则是以现有真理性知识为基础,并超越了它(即是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这种超前认识是由明确的目标而导引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习主体头脑中的记忆信息库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信息被充分地激活起来,知识系统被充分地组织起来,并使学习主体的目标价值得到了充分张扬。
    可见,不管是探索性学习、选择性学习,还是建构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都是自为学习重要特征显现,也是学习主体获取知识的途径。从探索到选择到建构、再到创造的过程,基本上映射出了学习主体学习、掌握知识的一般过程,也大致反映出其成长的一般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生成、实现、发展知识的过程。
    3.“自主学习”具有“自律性”,即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它在认识域中表现为自觉地学习。
    a) 自觉性是学习主体的觉醒或醒悟性,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目的、目标、行为、意义的一种充分觉醒。它规范、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自己的学习不断进取、持之以恒。它在行为域中则表现为主动和积极。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自律性的外在表现。因此,自律学习也就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自觉性。只有自觉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意义,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而只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和聪明才智而确保目标的实现。
    b) 自律学习体现学习主体清醒的责任感,它确保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选择信息,积极主动地建构、创造知识。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承认并肯定这一思想,对于改革矫正曾有的诸多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从而探索创立崭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功能和意义。
    以上自主学习的三个特点是基于传统的自主学习理论,那么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不仅延续了传统自主学习的理论,而且又增添了基于息环境下的新特点,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相结合,在“自”性基础上体现了“共”性,我认为新特点概括为以几个方面:
    1.“共学”,合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一个团体,一个学习目标的确立以后,团体的每个成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要共同讨论、共同思考,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目标的获得更有效、更有深度和广度。
    2.“共创”,共创要从自我的条件下转化,我的探索要转化成共同的探索,自我的选择要转化成共同的选择,自我建构要转化成共同建构,已有的知识不需要创造,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学习者们从探索、选择、建构到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3.“共和”,充分实现个人和全体的最大限度的融合,真理只有一个,使每个人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懈的努力,使多元文化由“多”而合“一”,彼此之间有所共识,把矛盾转化为和谐。
    三.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观点
    “学习”是学习主体对社会文化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吸纳、内化的活动,具体表现为对一系列知识、观点、原理、定理或理论以及蕴含于其中的方法论的把握和应用,从而形成或锻造出学习主体自身的思维能力,使学习主体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地追求,而奠定心理与能力基础。这一过程的形成与主体自身的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方面:
    1.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2.语言自我指导理论
    根据维果斯基的言语自我指导理论,个体对行为的调节在实质上是一个言语的过程,这种言语的过程是从社会言语向内部言语不断发展的。自主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并进而达到自我实现。
    3.建构主义
    建构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
    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理论还应该在以上三方面理论的基础上再加以扩展,以适应知识的不断变化和学生的需要。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下面四个理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是以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为背景,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自主性发展的个人为目的的教育。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前,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之一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轻视乃至忽视了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发展。表现为实行整齐划一的模式化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动手与实践能力差,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等。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以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现行教育中不合理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根本性改造,力图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5.以学习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社会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根本性变革。变革的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和创新教育为中心来构建现代教育的理论体系,建立以“学会学习”为中心内容的现代教育理论。二是以“学习论”改造现行的“教学论”,建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自主学习要求真正确立学习者主体发展和自主发展的地位,使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学理论更加符合学习者学习知识、技能与人格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所谓“教学”,其真正含义由过去的“教学生知识与技能”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建立以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论。三是以学法研究为中心带动教学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构建以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法理论体系,并不断推进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6.以理解为核心的学习观。
    教师要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必须确立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运用过程的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初步理解、强化记忆、学会应用、加深理解的过程。学习过程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理解,而不是记忆。确立这样的学习观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稳固、更灵活,才有可能使知识成为创造力的翅膀。
    7.动态的结构化的知识观。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确立科学的结构化的知识观,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化;学生既要重视学习“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更要重视对“怎么做”的知识的学习。
  四.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
    目前,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3G 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移动学习和传统学习相比有以下优点:多媒体特性、交互性、体现学习者的中心地位、更具有情境性、更加实时性、更强的拥有感、更加随时随地。人本主义心理学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完整的人,即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地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要从行为者的角度看待事物。也就是重视的不是行为者外部的事实,而是事实对行为者的意义。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二类,它们分别处于意义连续体的两端。
    1.无意义学习
    学习者要完成一项无意义学习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该任务对学习者来说无关紧要,即使学会也会很快忘记。罗杰斯指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很多是无意义的。这样的学习只涉及心智,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它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
    2.有意义学习
    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设计事实积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指一种知识增长的学习,而是一种与学习者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如小孩的手碰到火时,他不仅学会了“烫”这个字的意义,而且学会了以后对火的态度。这种真实的情境使他以一种不会马上遗忘的、有意义的和投入的方式获得知识。由此可见,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掌握,更需要知识背后的情境。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a) 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这主要是对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要求,即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环境当中。当学习者与学习对象所处的环境交互,了解了环境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关系,才会对学习对象有
    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说已习得的内容有其背景,对学习者才是有意义的,既学会了客观上的知识同时也有自己的经验获得。
    b) 学习是自我发起的
    这主要是对学习者动机的要求,即当学习者自己产生学习需求时,那么该学习必然是对学习者有意义的。而且学习者在外部环境刺激下产生的学习需求,是与该环境有紧密联系的。如果通过学习满足了该需求,那么所习得的知识对于学习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当时的情境相联系的,这就增加了该知识的迁移性。而如果学习者进行的学习是被逼迫的,他们往往就不能认识到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即使学会了知识,它对学习者来说也不一定具备实际意义。
    c) 学习是渗透性的
    学习的渗透性是指学习过程、结果对学习者产生的影响。当学习是无意义时,学习可能只是让学习者记住某些知识。而这些知识对学习者产生的最大影响可能就是认知结构上的变化。当学习对个体有意义时,则学习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可见,有意义学习的过程、结果是对整个人产生影响的,这也就是渗透性的含义。
    d) 学习是学生自我评价的
    当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评价时,其评价的标准是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问题的知识与经验。如果是他人对学习评价时,只能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即对外化行为的评价,因而不能判断出学习对学习者来说是否有意义。
    综合以上要素,可以认为个人参与与渗透性是对学习过程的要求,自我发起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要求,自我评价则是对学习反馈的要求。毫无疑问,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的学习,从学习过程、动机到反馈,都达到上述要素的要求。也就是如果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够支持学习者学习的顺利发生,那么就达到了罗杰斯的有意义的学习。这恰恰就是移动学习方式所能达到的。所以说,有意义学习可以对移动学习起理论上的支撑作用。而同时,移动学习可以说是扩充了有意义学习的新形式,是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新的实践。
    基于以上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观点,我们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移动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形式是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在学习过程、动机、反馈上的要求在下面的实例中均得以实现。
    1.基于即时问题解决的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或工作场景中通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在问题发生的真实情境中即时解决问题对学习者掌握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非常关键,移动技术为即时问题解决提供了便利。
    KNOWMOBILE 项目的对象是挪威奥斯陆大学医学院学生,他们在临床实习中使用PDA 进行学习。在第十个学期开展的新课程中,他们主要完成在手术室和挪威南方的医院中临床实习两项任务。他们会分散到不同地方的医院,有应用移动设备和网络获得治疗病人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在他们的住所、实习的医院都提供了使用PDA 的网络基础设施,有了技术上的支撑。在实习期间,她们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交流以及获取网上资源,共同保持和建立一个协作的支撑环境。利用PDA 他们可以搜寻到关于患者身上的医疗问题的相关知识,或者得到导师的帮助。总之,在医疗过程中出现问题,他们通过PDA 或是收集信息,或是询问导师,或是与同伴交流,从而可以及时得到支持。他们可利用的信息类型有电子书,网络资源,还有基于案例的知识等。
    由上述例子可见,基于及时问题解决的学习,从学习动机来看,学习者面临问题产生学习需求,即自我发起。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会积极地思考,与环境交互,在情感和认知上都会发生改变。问题解决结果就是对学习后的反馈,而且是学习者自己进行反思的,反思自己的知识、策略、态度等各方面。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选择、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过程,并推论这些资料的意义。探究性学习使学习者体验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移动技术在这种学习形式中的主要作用是检索信息、搜集资料、数据记录、信息共享、协作交流等。
    这里以台湾的蝴蝶观察系统为例:
    台湾一所小学测试并完成了一个蝴蝶观察系统,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这个地区不同种类的蝴蝶。该系统利用一个无线特别网络环境完成,由一个作为本地服务器的带有WiFi无线局域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带有802.11局域网卡的学生PDA以及小型CCD 相机组成。学生首先参观拥有网络环境的蝴蝶农场,用PDA相机将他们观察到的蝴蝶拍下;利用这些照片,他们可以询问数据库,数据库将发回可能的匹配信息;然后学生利用这些信息,决定哪一个匹配得最好,同时数据库根据图像内容相似性,对学生的决策进行核实;之后学生作出最后的决定:在线期刊上他们记录哪一个图片以及整个经历的一些随笔,最后交给教师;教师将反馈信息发到学生的PDA上。在评估中,控制组使用基于文本的蝴蝶手册,实验组使用上面提到的系统。对于蝴蝶的关键特征采用多选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共进行了六次实地观察,每次学生都观察三个新品种和三个旧品种。在这六次实地观察中,其中有四次,实验组比控制组能更准确地识别出蝴蝶的重要特征。在以上学习中,学生投入到蝴蝶的学习过程中,而且接触到了真正的蝴蝶及其生活环境,这对学生的影响不只限于蝴蝶标本的影响。学生还加入了自己的判断思维,这体现了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移动学习较好的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信息环境下的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途径,这样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连技术。移动学习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和教师或同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学习方式有两种:
    1.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
    学习者通过手机等学习终端,将短信息发送到位于互联网的教学服务器,教学服务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后转化成数据请求,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再发送到学习者手机,利用无线移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来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
    2.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
    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经过电信的网关接入互联网,通过WAP协议访问教学服务器,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随着移动通信协议的不断改进,通信的速度将大大提高,基于连接浏览方式的移动学习将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基于WAP协议的连接浏览———学习者和教师可以通过WAP手机或Smart phone 随时随地访问教学和学习资源。
    在多媒体和网络学习日益风靡的今天,移动学习迫切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从而为教与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实践支持。
    五.自主学习基本表现
    自主学习意味着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交往、生产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1.愿学、乐学。
    调动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厌学、逃学的问题。
    2.会学、善学。
    要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在新的形势下,使受教育者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改变盲目学习的状况,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要把学法研究和新的学习手段、学习技术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
    3.自醒、自励、自控。
    这些要求主要属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目标。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
    4.适应性、选择性、竞争性、合作性、参与性。
    要使学生学会适应,要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适应;要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按照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偏科倾向科学引导,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提供更多的图书、报刊、信息、学习技术及学习手段。鼓励学生追求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较高目标,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成功欲望,鼓励竞争。在文化学习、体育比赛、技能训练、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鼓励竞争。主动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人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人的良好品质。要创造环境,使儿童和青少年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
    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讨论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在给予学习者较大自主权的同时也附带更大的责任。为了充分履行他们的权力,学习者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1.制订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
    2.判断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是否符合学习目标的能力;
    3.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的能力;
    4.选择或自我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执行学习活动的能力;
    5.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的能力;
    6.监控学习活动实施情况的能力;
    7.调整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
    8.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
    自主学习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可能还不止以上列出的八个方面。但一般认为,计划、实施、评估的能力是自主学习者需要具备的几个主要能力。因此要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就笔削注意培养学习者自身的能力。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习者自身为主体;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习者自己发展的。很多研究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1.学习者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比如通过成绩测试了解目前的水平;通过学能测试了解自己成功的概率和程度;通过心理和智力测试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情感特征等。
    2.学习者要明确自身的需要,尤其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这是学习者制订具体学习目标的依据。研究表明,有目的的学习比没有目的的学习效果好得多。
    3.学习者要善于拓宽信息渠道、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以便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具备更高的自由度;
    4.学习者要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同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交流学习材料,并在必要的情况下相互帮助;
    5.学习者要善于与他人交流情感、偏爱,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寻求适当的帮助。
    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方便,更快捷,但是对学习者本身的要求也更高,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结合起来是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最佳方式,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晓慧、吕雅娟,基于罗杰斯学习观的移动学习及其实现方式,现代教育技术,2009.12
[2]刘秀娟、鲁晓燕,运用元认知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国西部科技,2009.1
[3]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现代教育技术,2004.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5920-420681.html

上一篇:知识分类理论
下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收藏 IP: 116.53.253.*| 热度|

1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