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多媒体学习》阅读思考

已有 3111 次阅读 2016-10-17 23:13 |个人分类:学习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原则, 多媒体学习

《多媒体学习》阅读思考

By LIANG-XC

《多媒体学习》总序提到,从人类传递信息媒介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口语社会阶段;文字社会阶段;电子社会阶段。在电子社会阶段,多媒体这个新兴产物,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首先铺垫两个概念:

1、描述多媒体信息的三个角度:传播媒体(扩音器和计算机屏幕);呈现模式(语词和画面);感觉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

2、多媒体学习的三种可能结果:无效学习(识记成绩差,迁移成绩差);机械学习(识记成绩好,迁移成绩差);有意义学习(识记成绩好,迁移成绩好)。

《多媒体学习》一书关注的重点是促进多媒体学习的多媒体教学信息的设计,回答的问题是多媒体呈现是如何促进有意义学习,目的是检验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多媒体设计的各种特征。作者把多媒体定义为用语词和画面来共同呈现材料。读到这时其实我很困惑,语词和画面,那么声音呢?即使后文中解释了“语词包括言语和打印文本;画面包括静态图形(如插图和照片)和动态图画(如动画和录像)”,我还是觉得不够全面。直到第三章中给出定义,“语词包括发声语词和打印语词”,我才不再纠结这个问题。

第一章中提到两个观点,很赞同:1、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并且不能以一个确定的形式从一个人的脑中传递到另一个人脑中;2、行为活动本身并不能保证积极的认知学习。第一观点也解释了为什么听众理解的内容跟诉说者想表达的内容有偏差,第二个观点通俗一点来讲可以说“人在心不在,学不到东西”。第二章主要对多媒体教学信息做了定义“一种用语词和画面呈现的信息,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并通过三组实例解释说明了多媒体教学信息的优点。第三章的重点我认为是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个假设(双通道;有限容量,主动加工)和主动加工的三个过程(选择,组织,整合),三个过程具体来说有五个步骤:选择相关的语词,选择相关的图像,组织所选择的语词,组织所选择的图像,整合以文字为基础的和以图像为基础的表征。但这五个步骤是在很小的一个片段中完成的,然后不断循环、重复,因此书中也提到,多媒体学习是一个积极费神的过程。

从第四章到第十章讲的都是多媒体认知的原则,这里主要有两个理论基础:1、信息传递论(语词和画面只不过是呈现相同信息的两种不同工具而已);2、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人类是进行积极认知加工的意义建构者,且双通道、有限容量、主动加工这三个假设成立)。还提出了在当学生能够对同一信息的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进行整合时,一种更深入的学习才能发生。

七大原则的思考

首先是多媒体认知原则,学生学习语词和画面组成的呈现比学习只有语词的呈现学习效果好,这一观点在第二章中就已证明。

空间接近原则:对应的语词和画面彼此邻近呈现比彼此远离呈现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作者做了很多实验来验证,并得出结论学习保持和学习迁移都很好。

时间接近原则:当对应的语词和画面同时进入工作记忆时,人们理解多媒体呈现信息的可能性更大。作者同样做了很多实验来验证,最终结果证明学习保持没有明显的时间接近效应,但学习迁移效果明显。作者对此给出的解释是:在继时呈现组中,学生能够在没有其他任何干扰的条件下听到解说,这可以帮助他们进行侧重于文字记忆的学习保持测验。

一致性原则:当无关的材料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时,学生学得更好(语词和画面,声音和音乐)。关于这个有过切身体验,在昆八中实习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就曾指出过我有的素材虽然有趣,但跟教学内容不太紧密,不应该使用。我当时还不是很理解,现在看了有限容量的说法,比较理解了。

通道原则:当听觉工作记忆和视觉工作记忆都被用来加工输入多媒体信息时,会提高认知资源的有效利用。(注:这条设计原则适用于带解说的动画呈现以很快的速度播放并且学习者无法自行控制播放的情境。)

冗余原则:学生学习由动画加解说组成的呈现材料比学习由动画加解说再加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材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表面上看,冗余原则貌似跟多媒体认知原则有所矛盾,实则不然,冗余原则是指在既有画面和解说语词,又有打印语词的情况下,去掉打印语词效果会更好,因为容量有限,视觉通道会超载。

个体差异原则:设计效果对知识水平低的学习者要强于对知识水平高的学习者,对空间能力高的学习者要好于对空间能力低的学习者。这里对知识水平高低的影响比较好理解,难点在于空间能力,书中对空间能力的定义是生成、保持和操纵心理视觉表象的能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5920-1009350.html

上一篇:阅读《多媒体学习》
下一篇:《研究是一门艺术》阅读笔记
收藏 IP: 112.115.20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