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13日,按照研究所和重点实验室采集老科学家精神音视频工作安排,邹征廷研究员、主任助理代表重点实验室,我和牛泽清代表后辈,一行三人,拜访吴燕如和方承莱两位先生。我们上午9点半左右从中关村甲16楼2单元接上方承莱老师,前往玉泉山附近的老年公寓再次探访吴燕如老师。
方老师毕业于武汉大学,到昆虫研究所时,朱弘复先生根据国家发展的要求,转向研究棉花害虫。方老师师从朱先生,本来要开展棉铃虫幼虫的研究,后来以鳞翅目幼虫分类为主题完成了学位论文。吴老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一开始被推荐到朱先生那学习幼虫分类。随后,由于工作需要陪同刘崇乐先生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再后来就到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留学研究蜜蜂类昆虫了,并没有真正开展鳞翅目幼虫研究。两位先生都提到学业之初,对昆虫,特别是蛾类幼虫(毛毛虫),并无兴趣,还有些畏惧心理。但后来,她们都在各自的类群研究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两位先生均已90岁高龄,但思维清晰,逻辑清楚。在探访过程中,老先生们讲到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的创立、前辈们引才纳贤的故事,充满无限敬仰之意;而提到自己的研究工作和成果,总是非常谦虚谨慎,做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我在约方承莱先生的电话时,她总说自己就是“小兵辣子”,没有什么可以访谈的;吴燕如先生说到她在农大读书的时候,也是远远见到刘崇乐先生,很少能够打个招呼。因为和方老师很熟悉,我和她开玩笑:她们总是在对标自己的导师、前辈们,永远保持一个学生的谦卑姿态。
两位先生对研究所各位昆虫学分支学科的创始人的态度,也让我想起有次导师黄大卫老师带肖晖和我去朱弘复先生家里拜访。我那时候比较桀骜不驯,但要见朱先生这样的泰斗,还是充满了期盼。但,一进朱先生家,他就拉住我的手,坐在他旁边,说了好多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这位昆虫学界的泰斗,我真是高度紧张。估计我当时可能脑袋一片空白,啥也没有记住,还出了一身汗。当时还紧张地回头看看依门站立的黄老师,希望他给解围。黄老师和肖晖只是笑而不语。这样,我也就理解方老师、吴老师二十刚出头的时候面对先生们的时候的感受了。
在朱先生家里,还有个印象,就是沙发后面有很多字画。后来才知道,这些字画都是朱先生的个人作品。在争取举办十九届昆虫学大会的时候,张芝利先生就是带着朱先生的字画,赠送给国外昆虫学界的大科学家。当然,朱先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他关于昆虫幼虫的科学著作。
1953年,昆虫所所长陈世骧先生,副所长朱弘复先生,规划并聘请了多个昆虫学分支学科的著名专家,担任各个研究室主任或兼任研究员。正是这些先生在解放之初的规划,奠定了后来昆虫科学发展的基业,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科英才。
朱弘复先生,兼任昆虫分类学研究室主任;
刘玉素先生,任昆虫组织学研究室主任;
马世骏先生,任昆虫生态学研究室主任;
钦俊德先生,任昆虫生理学研究室主任;
陆近仁先生,兼任昆虫形态学研究室主任;
刘崇乐先生,任生物防治研究室主任;
蔡邦华先生,任林虫研究室主任;
冯兰洲先生,任医学昆虫学研究室主任;
熊尧先生,任药剂研究室主任;
龚坤元先生,任毒理研究室主任;
赵养昌先生,任仓库病虫研究室主任;
陈世骧先生,任昆虫分类形态学研究室
方老师在提供部分珍贵照片的同时,还给我们展示了一张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1958年研究生昆虫学试题。该试题由蔡邦华先生亲笔出题(见附件)。据方老师回忆,这次类似于研究生期中测验,为开卷考试。原件由方老师保存至今,并亲手交个我。即便现在看这些试题,我们也觉得蔡先生在考察学生对昆虫学基础知识的整体认识,涉及到昆虫功能形态学、昆虫内部结构、昆虫生理学、昆虫防控等多个分支学科。另外,老先生也特别希望学生思考昆虫学在国家重大需求中的作用。当时期中测验还考了政治经济学和英语,英语由钦俊德先生出题。
方老师1955年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研究生。当年,昆虫研究所有一个研究生招生名额,陈世骧先生为导师。同年报考的有章有为老师和方承莱老师。笔试之前安排面试,面试小组由昆虫所陈世骧、蔡邦华、刘崇乐、朱弘复、钦俊德和北大的林昌善等先生。当时,马世骏先生不在所里。那一届,两位老师都被录取为研究生,陈世骧先生指导章有为老师,朱弘复先生指导方承莱老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