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建成功的科研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boshanxi

博文

《中庸》与科研和人生

已有 5072 次阅读 2012-8-9 22:24 |个人分类:怎样创建成功的科研人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人生, 中庸

《中庸》与科研和人生

 

《中庸》是我曾经很喜欢的一篇文章,我曾反复诵读,越读越喜欢。虽然《中庸》的有些内容已经过时,毕竟《中庸》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中庸》的不少思想还是十分有价值,值得我们玩味、学习。首先解释一下中庸的含义,“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就是恰到好处;“庸”的意思是“平常”,就是平常心态。综合起来,“中庸”就是“保持平常心态,把事情做地恰到好处”。古人说《中庸》“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意思是《中庸》“其味无穷,是实用的学问,经常阅读会终生受用不尽。”我非常认同这一点。下面把我喜欢的一些思想解释一下:

 

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这有点像《道德经》开头的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中庸》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我们不可以片刻离开“道”,所以我们要“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我们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要十分谨慎。”其含义就是要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在人前和私下一样,随时要保持警惕,无论何时都不离开“道”。《中庸》把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换句话说“中庸”就是内外和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自己的最高追求是内外和谐,看来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的追求是类似的。

 

二、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也就是说做到中庸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主要是因为人们做事容易走极端,所以很难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中庸。有才能的人做得太过分,没有才能的人根本做不到。人们容易做一些怪异的事情欺世盗名,追求“中庸”的人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既然这么难,是不是无法做到“中庸”呢?孔子给我们举出了一个榜样,大舜“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具体来说有三点:(1)多向别人请教,并善于分析别人话里的意思;(2)扬长避短,隐藏别人的不足,吸收人家的长处;(3)权衡利弊,采纳最合适的。

 

三、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这是《中庸》全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意思是“智能、仁爱、勇气这三种是人人所须具备的德行”。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把“智”放在了“仁”和“勇”的前面,我经常考虑这个问题。我觉得孔子虽然一生都在宣传仁义道德,但他还是觉得行仁义道德是需要智慧的。孔子有一段有名的“六言六蔽”说: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也就是说孔子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理论脱离实际,而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权达变,掌握精髓和实质。孔子说“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所以“智、仁、勇”三者是孔子修身理论的核心。

 

《中庸》一文思想十分深刻,内容也非常广泛,建议年轻人多多品味,必然受益无穷。对于科研人员,我最推崇“智、仁、勇”三个字。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只有明智的人才能选定一个研究方向坚持一生,并在该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中面对困难的勇气往往来自于仁爱,对科学的热爱,对亲人的热爱,或对祖国的热爱,有了这种热爱就会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5297-600661.html

上一篇:谈胡适先生的治学方法
下一篇:从博士毕业到正式工作的心路历程
收藏 IP: 220.255.208.*| 热度|

5 杨娟 高绪仁 MassSpec1688 iKingcn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