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陈安六论杨振宁和李政道的世纪之争

已有 4926 次阅读 2011-10-22 13:04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杨振宁, 李政道

【Blog主人按:其他五论散见以往的博文,我也一下子不好立刻找到了,所以链接的没有。】

  科学网应该鼓励科学家互掐,而不是消灭互掐的苗头。

  科学界也应该鼓励科学家互掐,掐得风生水起,还是很过瘾的,至少,让对研究本来就没啥兴趣的科学青椒们稍微产生点兴趣——他们平素的日子太苦了,连个掐架都轻易看不到,而自己又不敢主动挑起战争。

  八卦是科学界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童鞋们,让我们一起来八卦吧,不过八卦对象应该局限在科学家和科学本身上面。

  昨天晚上欢迎吕喆总统的宴会上,再度说了一句关于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争执的那件老事,其实,我所以提到这个事情是因为刚好《南方周末》有篇书评说到这个事情未来还是要等物理史来论个是非清白(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99780),因为即使是在西方科学界,这也是个大问题。当然,作者也说,和牛顿莱布尼茨之争的惊心动魄相比,这个还是要稍微弱一点。

  关于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我是一点都不懂的,我猜测非理论物理专业的各位懂得的也有限。不过,它很重要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它给出的结论改变了人们以往对于这个东西的广泛认知,这里说的广泛也是局限在理论物理学界内。

  不过,咱们中国人很神奇,哥德巴赫猜想几乎是全民都知道的一个数学难题,而宇称不守恒同样也是,我很难理解这么古怪的名词怎么会在中学教育界这样的体系内都广为大家知道的呢?也许是因为这是中国人做出来的物理学上的第一个世界级的大成果吧,也许杨李之争也使得这个概念继续发酵,乃至更多人愿意去念出这个古怪的名字来,以显得自己不是被科学前沿完全忽视的人。

  昨晚,就杨李之争,二傻的话给了我很大的促动。
  他老人家认为,看杨李之争,如果我们很难就事论事地来评判个两人高下的话,那么可以看他们俩位大牛人以后的作为。杨振宁先生以后做的yang-mills场,一样是很扎实漂亮的工作,也就是说,他在物理学上的建树不是靠着一时的灵感,而是一步一步扎实地推进下去的,后面的工作即使不能完全反应出前面工作的内容与实质,但是至少也可以反应杨做科研工作的基本风格,从后面的研究看,这一风格是完全理性的、稳扎稳打的。且不止规范场论如此,杨的其他工作也如此。

  而反观李政道先生,虽然在和杨分手后,也有一些不错的工作问世,但是总体而言,和杨的几个标志性工作相比,那还是差了一些层次。再后来,大约80年代后期,李开始玩设备,不时地倡议中国搞加速器等设备,并开始玩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了,和一群艺术家混在了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走上了一条显得不十分(也许九分)正统的道路。大家如果关注过中国科学院高等物理研究所的所标,也许知道这正是李政道先生启发一位著名艺术家(李可染还是谁)画出来的。

  好,我们不说二阶闲话,再回到一阶闲话上来。

  从后面的工作来推断,杨振宁是踏实的科学家,也有一定的想象力,而李政道则是思路随意挥洒的潇洒型艺术科学家,玩Idea是他的强项。

  这可能正是李政道一直在强调自己是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最初想法拥有人的缘故,他老人家大概在年轻时代也是如此天马行空地想、狂放不羁地想、乃至不着边际地想,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路和奇思妙想出来。

  但是,科学的东西还是要靠证明或证实的,要么理论上完整地用数学方法证明或证伪某个结论,要么使用实验观测数据显示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要证明李政道的想法靠谱,单靠李政道本人的努力我认为根本是无法完成的,李政道也许还可以提出更多的想法,每一个也许依然是惊世骇俗的,但是,他老人家证明起来不会特别得心应手,而这恰恰是杨振宁的强项。

  在科学上,究竟是原始的想法重要,还是有方法证实这一想法重要,我认为其实后者更重要。打个不太合适的比方,我个人虽然和杨李相比,都是人家的高阶高阶无穷小,但是我是每天都会冒出N多新想法的人,所以我觉得想法一分钱都不值,你如果愿意从我这里拿走一些想法,随便,我这里一分钱不要,如果你真的想要,我还要倒贴呢。

  如此,用自己的自然科学功底去证实一个想法是否正确才是大科学家更应该关注的事情。天天天马行空地想,并用一张两张的画去体现去那冥想的样子,那是艺术家应该去做的。

  当然,有人会用爱因斯坦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来说明天马行空也是有价值,甚至更有价值的,我只好奚之,天才有时候说出来的话,常人是不能奉为圭皐的,因为他的话可能只适合于天才本人。大家也许不知道,天才往往会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容易觉得其他人也应该是天才才对,或至少是二分之一个天才:你们为什么不能和我爱因斯坦一样呢?完全应该一样嘛!我又没有长两个脑袋!

  爱因斯坦也许是在掌握了当年几乎所有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之后才说的那句著名的话,此时对于他老人家来说,知识不再重要,因为他已经有了;但是他还需要知道上帝偷偷地布下的更大的局,那个就得靠想象力了。

  而李政道先生想象力丰富而知识底蕴明显不如杨振宁先生,于是,这个规律的发现只能是他们两个共同完成,甚至,在实际的证明过程中,杨先生的作用远远大于李先生,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追根溯源,李政道先生似乎也有说不完的委屈,他有真相,还能提供证据,啥啥啥的,架就是这样吵起来的。而且即便再吵100年,也还有得可吵。

  “中国基础数学研究第一人”(记者封的,我想数学界没人会认这壶酒钱),中国的杨乐院士,和张广厚先生在我们基础数学之外的人都不懂的什么亚纯函数与整函数论上的贡献,大约有相同的困境,虽然因为张先生早逝,两个人的贡献大小之争没有形成真正的争执,不过,如果真的会有一争,也会和杨李之争一样,而实际上,两个人的贡献不可偏废,都有巨大贡献,说谁第一谁第二,真的有点困难。当然,这个实际上没有的杨张之争肯定是杨李之争的高阶无穷小了,本来函数论就只是基础数学的一个分支,和杨李研究的宇宙相比,更抽象,也更缺乏和大家生活贴近的意义。所以,即便掐,也没有围观的价值。

  在杨李分开后的日子里,两位牛人都各有各的成就,杨先生的成就则似乎超越了原有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尽管没有再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对于大师来说,诺贝尔得过一回就足够了,爱因斯坦先生不也就一回嘛,还是他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光电效应。

  中国人的名位或利益之争,多是一地鸡毛,其实,更好的争执方式是做出比合作时再好一些的科研成果来给大家看。

  再说到高阶高阶无穷小的俺自己,俺们在应急管理方面也一度有所谓一争,后来,自己玩自己的应急管理,出版完了三本书,基本奠定了整个现代应急管理的框架体系和核心内容,然后发表的文章也在逐次超过以前的,其他方面的影响也在逐步加深加宽。于是,几年前在应急管理发展上和一些研究生院老朋友的争执也就自然沉淀下来,不客气地说,就现在这样的状况而言,之前在一起工作过的几位朋友们怕连我的对手都算不上了,再想之前总在设法把我的研究限定在他们给出的轨迹上,就愈发觉得不可思议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499756.html

上一篇:科学网女人首次进入男人俱乐部?
下一篇:下周的第六次杭州之行:我那梦里的西湖依然如故吗?
收藏 IP: 210.77.20.*| 热度|

10 李学宽 肖重发 曹聪 吕喆 禹荣明 曾泳春 田菩提 李宇斌 王庆林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