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研究各类现实中存在的管理机制时,发现了一些可以形式化模型化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用一个目标加一个七元组构成,目标可以是单个,也可以说多重的;而七元组则是作为参与者的主体、客体与介质,以及作为动力或约束的时间规制、空间规制以及能量规制,再辅以“关系定义”这一联系各个组分的这么一个纽带。我们随后将主要的机制设计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逐次递进的四种设计模式的基本框架。【具体见《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第十一章“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急应用”,后年我们还会有一本新书《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完成】
而目标的类型我将其分成了6种,最后一类就是把产生“创新”作为管理机制设计的目标。
当“科学创新”的目标确定,我们就可以一一地来考虑这七元组如何配合才能完成这一目标的问题了。
按照我们提出的机制设计的基本模式:主体直接作用于客体【事实上,现在的科研管理者正是这样做的】。这里的主体就是“科研管理者”,而客体则是“科学家”。主体直接作用于客体的方式就是设立考核门槛:
门槛1:每年发表SCI论文N篇,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J个;
门槛2:每年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G个,科研经费至少达到M万元;
门槛3:每年创造经济效益K万元,新产品开发F类;
门槛4:L年出版专著一册,参与编写教材D本;
门槛5:H年获得国家级奖励(三等及以上)至少1次
门槛6:每年培养研究生博士生W个
主体不断地逼迫客体做这些工作就可以了,这样,主体过几年就可以说:你看,我们的机构(大学或研究院)获得了很多项目经费,都是国际级和国家级的,我们的论文和获奖也很多。完了!
【待续】
科网博主建言中科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457107.html
上一篇:
真支持朱清时校长的学者,可以选择追随他去南方科大吗?下一篇:
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六个特点和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