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南游记】32——“我的大女儿......”

已有 4965 次阅读 2009-3-19 10:13 |个人分类:南游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应该说,在写文章方面,写景状物、谈古论今等都算不得我个人的特长,“写人”才是我写作的强项,可是经常要写怕就是写熟人,所以我总是不忍下手,这个最大的长处就基本没有机会来展示。好在我也擅写陌生人,那年在澳大利亚的一次旅行让我有了写陌生人的机会,就写了超过万字的长文,这里,将陆续分8次刊载该文。欢迎参观,并敬请指导......^_^】

??我于那年的5月2-7日参加了一个华人为主的前往黄金海岸和布里斯本珊瑚礁的旅行团,5月7日晚上返回悉尼,一路上由于乘坐大巴前往,对同游的一些旅伴有了一些认识,这里试图把他们的主要特征描述一下,以供自己回味和朋友一笑。虽然,一次旅行中的同行游客其实是并无多大趣味可言的,但是,在一起度过了忙碌的一周,总还是有些印象留下了的,有些游客给我的印象尽管只有片言只语,但是回忆起来却是很有特点。

??尽管如此,一次简单的接触要写尽别人的特色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我的招数只能是从各种角度去渲染他或者她的一句话或者一次行动,嘿嘿,这样又得旁征博引了。请不要怪我,实在是写只有一句话的旅伴太难了,也许最好的办法是只写他的这一句话才好,不过,谁又会对这样的游记感兴趣呢,毕竟,上街坐一次公共汽车就可以遇到很多这样值得写一句话的人,又何必我来罗嗦。更高层次地考虑这个问题,人生过程其实也是无趣的,身边人来人往,时光在未来看时却如白驹过隙,聪明的人应该知道用自己的智慧去包装这无趣,使生命尽可能地过得快乐些。

??我准备从一个青岛老太太开始,因为在所有的旅客中,我对她的印象最浅,仔细想来,对她其实只保留了一个侧面的印象,5月3日,在黄金海岸度假宾馆的大堂里,由于司机还没有下来,就有了一段等待出发前的间歇,她大声谈话时我正好坐在她沙发的背面,偶尔听清了半句有趣的话,就扭头看了看她,坐在旅行车上时却离她很远,再加上她去黄金海岸的方式是飞机而不是象我选择的长途汽车,因此,对她,只有半句话的印象。这半句话就是——

??一,“我的大女儿……”

??阿嘉莎-克利斯蒂是我最喜欢的外国作家,尽管我一直宣称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但是罗曼-罗兰的著作我却只喜欢这一部,而阿嘉莎-克利斯蒂的作品我几乎全部喜欢。这正如我最喜欢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而最喜欢的小说却是《红楼梦》一样,并不矛盾。

??阿嘉莎-克利斯蒂最经久不衰的作品是她的《捕鼠器》,据说在英国舞台的上演次数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而且现在仍然在继续上演。

??当然,这却不是我们最熟悉的她写的东西,应该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是她在中国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再加上电影的渲染,这部作品广为人知就非常正常了,要知道,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只在里面饰演了一个只有几句话的小小配角,那时候她可是星光耀眼的人了,当然,这个配角是非常适合她的,因为她的国籍和角色里的这位家庭教师一样,都是瑞典;这部拍摄于1974年的电影中更可贵的一点是,其他的主角或者配角演员和她基本也处在同一个量级上,包括大量老牌明星或当时正走红的新人,还有后来的大明星,如出演第一代007的肖恩•康纳利,其中至少有六位是奥斯卡得主,正所谓“演员阵容极端豪华”。

??上大学的时候,我读到了小说和剧本同在一起的这么一本书,并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

??大惊小怪的赫伯特夫人(Mrs. Hubbard)是小说中是被害儿童的外祖母,角色本身也是好莱坞著名女演员,她的声音能迷倒了一大片影迷,在谋杀过程中,她扮演一个唠叨的母亲角色,由于她住在大侦探波罗的隔壁,所以把不明来源的红色睡衣放到波罗包厢的衣柜里就交给她来干了,在餐车里,她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到处显示她的存在,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她的每次谈话的开始总是“我女儿告诉我”,“要这样”,“不要那样”,完全是一副唠叨的母亲形象。

??电影把她的口头禅改了。

??再度看这影片的时候我还特意留心了一下这个改动,发现确实丰富了角色形象,那句话被改成了“我的第二个丈夫告诉我”,一个颇为二百五的唠叨女人形象呼之欲出。这个同样不重要的角色的出演者是曾获第69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好莱坞大明星劳伦-白考尔(Lauren Bacall),著名硬派影星亨佛莱•鲍嘉的妻子。

??可是我的旅伴倒是没有这样改动这句话,当然,一方面是因为她丈夫就在旁边,另外,尽管形式上她还是愿意符合我热爱的阿嘉莎-克利斯蒂塑造的唠叨母亲的定位,其实质却是吹嘘孩子,而不是借孩子来说明或者抬高自己,只记得这老太太每次开口基本都是青岛口音的“我的大女儿”怎么怎么。

??至于她的大女儿到底怎么样,我倒没有具体的印象了,好象是在澳大利亚工作,但是根据她老人家前半句话的口气和有意提高的声调,那应该属于博学通天的人物了。在谈话这样开始时,我看到同行的听众往往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没有耐心的人抓紧找个借口开溜了,看来是很难让别人有兴趣关心她女儿的事情。

??有时候,我会根据不完全归纳法把这类事情的原因直接归结为地域,全国人民都知道,很多上海人必然地要在任何可能的场合讲上海话,也许就是试图遵从“我的大女儿”这样的思路,再看其他的省市,我们很容易地注意到某些城市的地域优越感和上海人是如此地相象,比如:青岛之于山东,大连之于辽宁,唐山之于河北,宁波之于浙江,厦门之于福建,深圳之于广东,基本上都是沿海的重要城市而不幸未能成为省会的。所以没有能成为省会当然和它们所在的海边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没有大片的土地与敌人隔离,容易给人以不安全感,而前些天正在大规模举行300周年建城大典的圣彼得堡城则一度因为在海边且邻于敌国而不被在莫斯科的贵族们所赞同,只是在彼得大帝的铁碗之下才迁都于此,也算是世界首都中少有的异数了。

??当然,这种优越感却不能绝对地归结于地域问题,一个反例就可以说明问题了:对于这位唠叨母亲的沉默老公,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其时,她丈夫就在她身边,但是我没有听到他的一句话。

??我的丈母娘就是青岛人,尽管离开青岛已经很多年了,而我妻子和我就经常听到她转诉她的青岛朋友或者亲戚给她灌输的这样的事情,以至于最后我们对给家里打电话有些发憷,因为在电话接通之后,话题往往会立刻转移到“我认识老家的XXX,人家的女儿在新加坡每个月都给家里邮寄1万块钱”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看来,她的青岛乡亲确是如此不断地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向尽可能多的人灌输这样的话,以至于不存在的汇款可能变成存在,仅有的一次汇款可能变成每月都有,也许未来的某天会变成每天汇款1万元。

??为了确认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我还特意问了个清楚,究竟这个女儿是何方神圣,如此有钱又顾家,后来知道她在新加坡做护士,工资每个月大约相当于人民币15000元,我的怀疑立刻被证实了,如果“我的女儿”每个月向家里有邮寄1万元,且不说是否有必要每月都跑邮局或银行,就这个收入来说,她是过于慷慨了,以至于自己的生活必然地会非常拮据,毕竟,如果5000元在新加坡生活,去掉房租(即使按照最便宜的算),吃饭,交通费用,就剩不下了,如果此事确实,看来这个可怜的在新加坡工作的小姑娘是把她母亲当成存款的银行了。

??后来,我还试图再次留意这位“我的大女儿”的母亲,却知道她已经“乘喷气机离去”了,我们多数人继续坐大巴从黄金海岸返回悉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21243.html

上一篇:听课上课、运动后再上课,累了个半死
下一篇:3月18日“应急管理”和“数据挖掘”那两次课
收藏 IP: .*| 热度|

4 刘玉平 马丽丹 迟菲 魏东平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